汉宫缘 皇帝竟成道徒 绑黄巾 张角仗道举事
徐晓帆 赵荣珦
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东汉初,黄老之学在洛阳盛极一时,至顺帝时,已发展成为宗教性的黄老道。黄老道在宫廷传播,成为统治者信奉的黄老神仙道。黄老道流传至民间分为两支,一支是张角的太平道,一支是张陵的天师道,他们的出现标志着道教的正式创立。
谶(chèn)纬学说在东汉初颇为风行。谶是谜语式的语言,源自巫师和方士。纬是用迷信来解释经书文字,其中也包括相当多的天文历数、地理、典章、礼制、神话传说等合理的科学部分。谶纬学说神乎其神,玄而又玄,其实属黄老学说范畴。汉光武帝刘秀对此十分推崇,在他的倡导下,谶纬学说很快风靡洛阳城。
众所周知,东汉明帝夜梦神人,飞于殿前,问臣知是佛,由此促使东土第一次西天取经,佛风东渐,中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在洛阳兴建,佛教在洛阳首传。其实,明帝视“黄老”同“浮屠”(佛教初传称浮屠),他修道养性,身体力行。明帝之弟楚王刘英“晚年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后汉书》语)”。
东汉章帝时,皇宫收集了大量的秘书、列仙图和道术秘方。章帝把这些图籍赠给东平王刘苍,让他在藩国传习。东汉顺帝时,黄老道已成宗教。到了东汉桓帝时,桓帝干脆成了第一个黄老道徒皇帝。《后汉书·王涣传》载:“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这是史书上第一次以正式之名记载黄老道。桓帝为信奉黄老道,令全国除洛阳令王涣祠等祠庙外的所有祠庙,都改祀老子。东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的一天,桓帝梦见老子,此后,他三次派人到苦县(古县名,史学界普遍认为其在今河南省鹿邑县,是老子故里)祭祀。他还多次在洛阳宫中率文武百官仿效祭天的仪式祭祀黄老,设华盖高座,用纯金银器,三牲同献,以求福寿吉祥。
东汉末年,黄老道的分支太平道问世。太平道之名源于于吉所著《太平清领书》,又称《太平经》。史载,于吉,琅邪人,东汉末方士,得神书一百七十卷,后“涉乱迁移”,“出入伊洛”,“帛君笃病,从于君受道,拜为真人”。据传,于吉的神书以奉天地、顺五行为主要内容,有弟子将此书献给朝廷,但帝王皆以为“多巫觋(xí)杂语”、“妖妄不经”。后河北钜鹿人张角得到此书,如获至宝。
当时,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各地农民的情绪如同干柴,只要遇到火星,就可能燃起熊熊大火。张角得到《太平经》后细细研究,便自称大贤良师,奉黄老道,持九节杖,蓄养弟子,跪拜首过,用符水咒语来给人治病,也怪,竟医治好了很多人,颇受百姓的信赖和推崇。于是,张角派遣八个弟子,代表他分赴各地,以善道教化天下。十余年间,弟子达十万人。他又用严密的组织机构把弟子们组织起来,设置了三十六方,每一方多则万余人,少则六七千人,由主帅统领,称“太平道”。他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确定公元184年3月5日起义。
“苍天”指东汉政权,“黄天”指太平道,太平道军都头绑黄巾,象征黄天,因此又叫“黄巾军”。为确保起义一举成功,张角派大方马元义多次到京师洛阳,收买中常侍封谞 、徐奉为内应。为造舆论,道徒们在京城大门及州郡官府都写上“甲子”二字。在马元义的苦心经营下,洛阳的太平道徒急骤增加,连许多朝廷官员都秘密加入。但在起义前十天,张角弟子唐周叛变告密,马元义被捕,被车裂于洛阳。朝廷又急令在洛阳宫廷、街坊缉拿太平道徒,数日内,便有上千名太平道徒遭诛杀。
太平道在洛阳遭到重大打击,但黄巾起义还是爆发。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头绑黄巾,一声令下,三十六方一时俱起,众达数十万。京师震动,汉灵帝慌忙调集精兵强将,进剿黄巾军,各地地主豪强也纷纷起兵,镇压义军。其中著名的有袁绍、袁术、公孙瓒、曹操、孙坚、刘备等,此后一拨人等皆为“三国”豪杰。
黄巾起义不久,张角病死军中。黄巾军各自为战,被各个击破,被杀害的将士至少有二十万。青州黄巾号称百万之众,战败后被曹操收编,曹操才有了“青州兵”。此时,豪强割据成大趋势,东汉王朝风雨飘摇,名存实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