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崩 诸子百家争鸣 尊黄老 始祖原非凡俗
徐晓帆 赵荣珦
且说老子弃周西行,老子学说仍在东周闪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礼坏乐崩,学术思想却异常活跃,诸子百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孔子传播周公之学,为儒家。出生于洛阳黛眉山的墨子创墨家学派。鬼谷子讲学于洛阳,为纵横家和兵家代表人物。而列子、庄子则秉承了老子的道家学说。
列子,东周威烈王时期的郑国人,为道教尊崇的四大真人之一。他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著《愚公移山》、《夸父追日》,篇篇珠玉。后唐玄宗封其为“冲虚真人”,宋徽宗封其为“致虚观妙真君”。
庄子,东周末期宋国蒙人。他主张天人合一、清静无为,著《庄子》一书,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庖丁解牛》等。他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后唐玄宗封其为“南华真人”,宋徽宗封其为“微妙元通真君”。他的《庄子》一书被后人尊为“南华真经”,为道教经典之一。他一生向往像蝴蝶一样自由自在的生活,因此,他的墓地就在蝴蝶山(今洛阳伊川境内)。
秦始皇一扫六合,焚书坑儒,各种学术思想烟消云散,但拜天地、敬鬼神依然。秦始皇把天下分为36郡,所在洛阳的三川郡为首郡,是其宰相吕不韦封地。秦始皇三度来洛,曾隆重祭祀洛水。据载,秦始皇专门在河畔修建了祠堂祭祀洛水,祭祀时,忽有“黑头公”从河中出,大声朝秦始皇喊:“来受天之宝!”天意传国于秦,秦始皇激动得当即唱起《祀洛水歌》,歌曰:“洛阳之水,其色苍苍。祀祭大泽,倏忽南临。洛滨醊(zhuì)祷,色连三光。”众臣伴和,场面十分壮观。
汉高祖斩蛇起兵,灭秦破项羽,初都洛阳。他置酒南宫,发表了著名的“南宫论三杰”,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汉高祖盛赞的第一人杰子房即张良,他其实是得道之人。他尊崇黄帝、老子,信奉黄老之学,悟出“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哲理,在“食万户、封留侯”后,功成身退,静居行气,随赤松子到深山修道养性,传说后来羽化登仙。
西汉之初,由于需要治世安民,休养生息,黄老之学渐兴。汉武帝重用大儒董仲舒后,儒家独尊,但追求长生不老、追求成仙的道家文化生生不息。汉武帝本身就是一个典型。
据载,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曾巡游洛阳嵩山,希望能遇到成仙以求得长生不老之方。方士公孙卿投其所好,预先进行了精心策划。汉武帝登山时,隐约听到山中传来“万岁”的呼声。他十分高兴,以为山神显灵,于是下令大规模扩建太室祠(中岳庙),并设“嵩高邑”,把嵩山下的300户拨归太室祠,所有应交皇粮差款全部解交太室祠,以作该祠奉事祭典之用。汉武帝还在嵩山梦到了神仙,神仙告诉他吃菖蒲可以长生,武帝即命人采菖蒲服之,可惜未能坚持。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嵩山采菖蒲者》一诗中写道:“喻帝竟莫悟,终归茂陵田。”是说汉武帝求仙心不诚,终究死葬茂陵。
西汉时,社会上追求神仙的风气十分浓厚。发现于洛阳的西汉卜千秋(郡级官吏)壁画墓绘有一幅《升仙图》,墓主夫妇在升入云霞缭绕的仙境时,日月当空,伏羲女娲引护,神禽仙兽拱卫,方士招引。这幅图是神学、道家文化对河洛地区影响的真实写照。
儒家在汉武帝时兴盛,汉武帝自称“祖述尧舜,宗师仲尼”。受此启迪,黄老之学推尊黄帝、老子为始祖,加上巫师方术之士的渲染,老子便逐渐脱离凡尘,被演化成神仙。洛阳就有许多关于老子的神话传说。有人说,老子的母亲是位勤劳善良的姑娘,因流星坠落而怀孕,怀了72年才分娩。但她生下来的不是个白胖娃娃,而是个相貌殊异的老头,因而取名“老子”。又有人说,老子修道养性,活到200多岁。东汉王阜的《老子圣母碑》说:“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别,窥清浊之未分。”这里,老子已被神魂附体,成为“道”的化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