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又逢“学雷锋纪念日”。雷锋这个名字,曾是一代人的心灵写照,那一代人,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雷锋精神”这四个字,并且将之锤炼成一代代中国人成长历程中的共同记忆。
西工区的时文渊老人就成长于那个年代,作为雷锋的“铁杆粉丝”,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自己的偶像致敬。“学习雷锋精神,滋养我一辈子。”他说。
|
“憨医生”时文渊 |
|
1 “雷锋比我大70天,我比雷锋高9厘米”
3月3日清晨,我们来到时文渊老人家时,他的老伴席春团正在收拾简陋的房间,时文渊披着一件蓝色的旧棉袄,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
时文渊家的房子不大,客厅里只放了一张桌子就没啥地方了,家里都是二三十年前的旧家具,没有沙发,几个小板凳散落在卧室里,最值钱的要数放在床尾的那台图像带雪花的旧电视了。
说起雷锋,时文渊随口就背出了一段《雷锋日记》:“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显然,雷锋这个响亮的名字,勾起了他的不少回忆:“我跟雷锋同一年出生,同一年参军,雷锋比我大70天,我比雷锋高9厘米……”
2 “我们那个年代,人人都是活雷锋”
时文渊原籍嵩县,今年72岁。
1960年,时文渊在距离辽宁省抚顺市不到200公里的辽宁省海城市三十九军当卫生员。他回忆说,当时在东北驻军中,雷锋早已大名鼎鼎,且曾应邀到海城市作过“忆苦思甜”报告。时文渊和战友们都在暗暗佩服这个同龄人,并奉之为“楷模”。
时文渊说,他和雷锋是一代人,对新旧社会的强烈对比感受同样深刻,新中国给予公民的尊重以及作为国家主人翁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是他们无私奉献行为的动力源泉。
他告诉我们,那时候,大家做好事就像吃饭睡觉一样平常,脏活累活更是抢着干。东北的冬天室外温度有零下三四十摄氏度,当时部队的茅坑是露天的,粪便冻得像石头一样硬,出粪时,得用洋镐用力地掘成块,再运出去。用洋镐挖时,溅出的冰凌粪碴儿能喷人一身。喷到身上的,抖抖就掉了;喷到脸上的,热气一熏,就化成了粪糊糊。“你想想就知道有多脏,就这样的脏活大家都抢着去干,不让干还晚上偷偷去干。”时文渊说,“其实,我们那个时代,人人都是活雷锋。”
3 通过望远镜,他看到了雷锋
1962年春天,雷锋所在的部队抽调了十几名技术标兵,到三十九军进行演练,其中就有汽车兵雷锋。时文渊听说后,心里很激动,想着终于能见到雷锋了。
但他当时是后勤处的卫生员,不能去观看演练。情急之下,时文渊想了个法子:拿望远镜看。于是,时文渊和几个战友找来一架望远镜轮流观看操场上的演练,当时雷锋演练的项目是开夜车。拿着望远镜,时文渊看到车灯忽明忽暗,车里雷锋的脸也是忽明忽暗,看得并不是很清楚。但时文渊很满足:总算见到雷锋本人了!
几个月后,时文渊从报纸上看到雷锋牺牲的噩耗。随后,全国掀起“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高潮,他仔细阅读《雷锋日记》,雷锋闪闪发光的事迹不时激荡着他的心,他便决心用实际行动把“雷锋精神”传承下去。
从那以后,时文渊的上衣口袋里就多了一支“钢笔”,说是钢笔,其实是钢笔套内装上了针灸的银针。他学的是中医,这样做是为了可以随时随地救人。转业之后,时文渊因工作关系经常坐火车,这支“钢笔”在他的旅途中救了不少人。
4 “憨医生”针灸不要钱,还提供午餐
1971年,已于前几年转业的时文渊从辽宁回到洛阳,在原洛阳地区医药站工作。1986年,时文渊退休后在老城开了一间中医诊所,先是开在小北门,后来开在闸口街。不管在哪儿,街坊都摇着头说:“这个医生有点憨,不会挣钱,还把生意往外推!”
街坊们这么说,是有缘故的。时文渊给病人针灸和按摩从不收钱,只收一些药钱。一天,一个孟津来的病人到诊所看病,检查后,时文渊给他针灸,当时病人就觉得轻松许多。而时文渊只收了一些药钱,还把针灸的穴位详细告诉病人,让他回去后在当地找个中医按这个法子继续治疗。
街坊笑他,说他是“憨医生”:“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你把方法教给病人,以后谁还找你看病?你咋挣钱?”时文渊却说:“病人来回跑着花路费,在当地治更好。再说,我开诊所是为了治病,不纯粹为挣钱。”
“憨医生”还为病人提供免费午餐。当时,有不少外地人来找他看病,他们大清早从家出发,到诊所就快晌午了。每次看到有外地人来,他就会吩咐席春团做一大锅面条,让病人在诊所吃了饭再看病。
2001年后,时文渊不再开诊所了,但他当时看病的两个原则一直为人所称道:一是一块钱能治好的病绝不收两块钱,二是没有钱的治疗后分文不收。有病人夸他像雷锋,他总是摆摆手说:“雷锋当年把一个月的津贴全寄给家庭困难的战友,我这算啥?”
5 雷锋精神是一种责任,一种互动
我们注意到,时文渊的蓝色袜子已经洗得发白,脚后跟处各补了一块补丁。席春团告诉我们,时文渊的这双袜子穿了至少15年,补丁都打过好几回了。
时文渊的三个儿子都很有出息,也很孝顺,老两口每个月还有1000元的养老金,为什么他们还要俭朴至此?“艰苦朴素,就是雷锋精神之一。”时文渊回答说。
采访过程中,时文渊一直强调这些话:“我做的事不算啥,那个年代人人都这样。其实,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我们也在接受着别人的帮助,得学会感恩。”时文渊记得,他在部队当卫生员时,晚上去给村民看病,趟河冻坏了腿,村民赶紧把热炕头让给他暖腿,还烧汤给他暖身子;当年他开诊所时没本钱,白马寺一名他看过的病人潘成泰,拿着卖粮食攒的2000元钱,非要给他当本钱;他和老伴出门坐公交车,一路上总有年轻人给他们让座……
时文渊说:“雷锋精神其实是一种责任,一种互动,雷锋精神永不过时,一定要一代代传承下去!”(记者 杨玉梅 实习生 刘阿敏 通讯员 李社坡/文 记者 杜武/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