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铜鎏金兽
东汉——铜灯
北魏——元巶墓——彩绘倚仗陶俑群
核心提示
中国历史从春秋战国以后,经过短暂的秦朝,步入两汉时期。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初定都洛阳,随后迁都西安。公元25年,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洛阳在当时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东汉之后的曹魏、西晋、北魏各朝均以洛阳为国都,历时300多年。尤其是北魏时期,国力臻于强盛,经济日益繁荣,都城洛阳成为规模最大的京城和通达百国千城的贸易都会。
两汉
两汉时期,洛阳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洛阳博物馆新馆展示汉魏时期洛阳城的内容非常丰富。而我们今天重点要了解的是庄园经济、丧葬制度、百戏和科教文化。市博物馆陈列部的王军花介绍,这几部分正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
何为庄园经济?王军花介绍,两汉时期,豪强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建立起一个又一个规模宏大的封建庄园。庄园具有极强的自给自足性质,其生产的物资能够使庄园“闭门成市”,这些豪强地主因此财力雄厚,生活奢华。
为了昭显孝道和富有,汉代极力推行“生则极养、死乃崇葬”的思想。在洛阳发掘的墓葬也反映这一丧葬观:墓穴规模宏大、结构复杂,随葬品丰富,大凡生前使用的衣、食、住、行、用等各种器皿应有尽有,生动再现了汉代的现实生活。
汉代的百戏值得我们关注。百戏是汉代乐舞杂技的总称。百戏源于夏商,始于春秋战国,秦代形成,两汉时期广泛发展。西汉之前,百戏主要在宫廷表演,东汉开始在民间流传。百戏的表演形式主要有杂技、乐舞、竞技与假形粉饰等。汉代的舞乐百戏曾风靡城乡。1972年,在涧西七里河村东汉贵族墓中出土了一组百戏俑——一件精美的彩绘陶制百花灯四周围绕着乐舞俑——华灯高照、歌舞升平……形象地再现了汉代百戏异彩纷呈的热烈场面。
魏晋
三国时期,由于连年战争,洛阳的经济和文化受到很大破坏。西晋南北统一后,社会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全国出现短暂的和平安定局面。公元265年,晋武帝司马炎取代曹魏建立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以洛阳为国都,前后共52年。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贵族生活奢靡,人民生活困顿,但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得到长足发展。魏晋时期的洛阳是一座文学之都,曹植在城南洛河边流连,描摹“明眸善睐”、“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洛神;陆机在城北金谷园“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这些内容都将通过实物、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很好地展示出来。
北魏
对洛阳而言,北魏是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在这一篇章,新馆设计人员主要通过北魏洛阳城、北魏皇陵、北魏贵族墓葬和北魏汉化改制与民族融合以及北魏崇佛之风与龙门石窟的开凿等单元,向参观者全面展示北魏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状况。
王军花重点介绍北魏贵族墓葬的展示。北魏贵族墓葬主要分布在孟津、偃师境内的邙山一带。洛阳发现有明确纪年的北魏大、中型墓葬10余座,如北魏元巶墓、染华墓、侯掌墓、元睿墓等。
我市出土的大彩绘红楼是这一时期颇具特色的陶模型冥器,尤以大量陶俑最具代表性。这些陶俑大致可分为三组:镇墓俑,包括两个蹲坐状的镇墓兽,一为人面,一为兽面,两个形体高大的按盾甲胄武士;出行仪仗俑,以牛车和鞍马为中心的人、马、骆驼、驴,包括骑马的鼓吹乐队、甲骑具装、步行的属吏和仪仗队,还有持盾或背有箭箙的士兵等;家内奴仆俑,包括庖厨操作俑等。这些俑像的制作特点既有对汉文化的继承,又表现出鲜卑族文化特色,洋溢着异域文化情调。
北魏时期佛教的发展也值得关注。印度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繁荣,佛寺众多。北魏王朝崇尚佛法,入主中原后,把佛教定为国教,广为提倡,形成朝野贵贱皆崇佛的历史局面。当时都城内外寺院林立,千百万人皈依佛教,佛教的发展在洛阳盛极一时。至北魏晚期,洛阳城内建寺1367座,列刹相望,其中尤以永宁寺和龙门石窟最为豪华壮观。
洛阳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李燕锋/文 记者 张晓理 高山岳/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