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寒三友”松、竹、梅,“春风一家”桃、李、杏, 都是姓,并且都颇具诗意。
“岁寒三友”指的是松、竹、梅,“春风一家”说的是桃、李、杏——松、竹、梅、桃、李、杏都是姓,这是一组颇具诗意的姓氏。
梅姓在我市偃师山化乡有聚居地。该乡王瑶寨沟村有梅姓近百户五六百人,是我市梅姓居住最集中的村。另外,山化乡牙庄村有梅姓近10户40多人,翟镇翟东村也有梅姓约80人。偃师梅姓注重修家谱,当初由山西迁豫,即初拟《梅氏家训序》,五言六句,读来上口,属于宗族家训。梅姓意象很好,有画面感,含清芬意,正所谓一枝梅花踏雪来,寒风中独自开,疏影横斜,一片冰心,高洁也在其中了。
梅姓人口较多,目前全国约有130万人。梅姓得姓于梅伯,有两种说法。一说为商汤后裔。商汤的太子太丁封其弟于梅(今安徽亳州东南),为伯爵,世称梅伯,其子孙以梅为姓。一说商朝末年有梅伯,是纣王的卿士。他为人正直,见纣王无道,屡次进谏,有人劝他:“莫再进谏,以免招祸!”他慷慨陈词:“武将战死,文官谏死,如果都不敢直言,朝廷还要我们这些大臣干什么?”后来,纣王恼怒梅伯,把他杀了。周武王敬重梅伯,将其后裔封于湖北黄梅,其子孙遂以祖先封邑为氏,称梅姓。梅姓还有几个来源,略去不述。
梅姓名人较多,最有名的是梅贻琦、梅兰芳。前者1931年起任清华大学校长,后者为著名京剧大师、梅派艺术创始人。
松姓最初分布在山东省沂水县一带。据《史记·秦本纪》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带着大臣到泰山祭天,下山途中突遇大雨,正好山上有5棵大松树,枝叶繁密,可以挡雨。秦始皇认为松树护驾有功,赏其为“五大夫松”。此后,有居于“五大夫松”下者,以松为姓,世代相传。另外,也有公姓改为松姓的。《洛阳市志》第二卷第629页显示我市有松姓。
竹姓与孤竹君的两个儿子有关。孤竹国国君之子伯夷、叔齐善良且谦逊,长大后,他们都想把王位让给对方,谁也不肯就任,于是一同逃离孤竹国,来到洛阳偃师与孟津交界处。恰逢武王伐纣,他们认为这是以暴除暴,不可取,遂上前阻拦,却没能拦住。武王灭商后,建立周朝,两人很生气,耻于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有人佩服二人品德,遂在“孤竹国”3字中摘取竹字为姓,称竹氏。偃师、孟津有竹姓。
竹姓还有其他来源。《后汉书》与《华阳国志》记载:有女子浣于水,忽见三节竹子流至两足间,她拾起竹子剖开,得一男孩,遂养育成人。这男孩长大后很有才,自立为夜郎侯,以竹为姓,其子孙都姓竹。
关于桃姓的起源,通常的说法是出自春秋时燕国高士左伯桃,其后裔中有姓桃的。桃姓在浙江、江西分布较多,但总体上人口很少,历史名人也很少,倒是起名很方便,比如女孩姓桃,取名叫花,就是桃花了,也挺有趣。《洛阳市志》第二卷第629页显示我市有桃姓,但具体聚居地不详,文献资料也很少。
李姓是大姓,目前有9200多万人,我省又是中国李姓的第一大省,是该好好介绍一下。最近有李姓读者打电话问:“为什么还不写李姓?”其实早已写过了,详见2008年2月29日《洛阳晚报》,此不赘述。
杏姓起源较早,出自齐国大夫的采邑,采邑的名字中有杏字,其子孙遂以杏为姓。杏姓人口极少,有人认为该姓与杏花村有关,说杏花村可能是杏姓聚居地,但事实并非如此,倒是山西省长子县有杏姓族人60余口。在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我市未发现有杏姓,不过这么多年过去了,有没有杏姓迁居我市,还不一定。希望有发现此姓的朋友来电告知,以丰富我市的姓氏元素。
中国人对“岁寒三友”怀有特殊感情:坚韧不拔的青松、挺拔多姿的翠竹、傲雪报春的冬梅都有不畏风霜之品格,令人敬慕。但从这三姓的得姓来源看,并非出自图腾崇拜,倒是一个意外。
“春风一家”也很好:让桃、李、杏共入春天之怀抱。这三姓放在一起,大有春色一族之感,十分清新烂漫。(洛阳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孙钦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