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网首页 新闻 县区 百姓呼声 电子报 洛阳社区
简体 繁体
  新闻 | 图片 | 洛阳

河洛春秋——生活民俗系列

您当前的位置 : 洛阳网 > 新闻中心 > 洛阳 > 经典洛阳  来源: 洛阳网 2010.04.29 08:58

  “拜倒在石榴裙下”这句俗语,相信大家早已熟知。那么,到底有没有石榴裙?这句俗语的背后有没有典故?哪个朝代的女性最爱穿石榴裙?是不是只有贵族妇女才能穿石榴裙呢?

  衣

  拜倒在石榴裙下:一句俗语的诞生

  见到石榴裙之前,我以为这种裙子一定飘逸浪漫至极,但第一眼看到它时,我立即就失望了——原来,石榴裙造型一般,只是颜色火红,就像五月里的石榴花。

  这件石榴裙,全称“富贵满堂大红石榴裙”,裙长87厘米,腰围106厘米,来自洛阳民间,民国时期绣品,为大姑娘所穿。该裙整体大红色,裙门、裙背绣有牡丹花,裙面绣有红、绿小牡丹,浅灰色的丝线在裙腰间呈扇状均匀排列,质地优良,端庄大方。

  说起石榴裙,可以肯定的是,它在汉代之前没出现过。因为石榴这东西,汉代以前还没“进口”到中国。晋张华《博物志》中说:“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榴种以归,名为安石榴。”也就是说,是汉代的张骞从古波斯(现在的伊朗等地)将石榴籽带回国的。

  中国人认为多子多福,看到石榴籽多,就把石榴当成了多子多福的象征,于是不需政府号召,大家积极栽种,石榴树渐在中国普及了。

  说起石榴的价值,洛阳最有发言权,南北朝时名著《洛阳伽蓝记》中即有“白马甜榴,一实值牛”的记载。在南北朝时期的梁朝,出现了咏赞石榴裙的诗篇,也就是说,此时石榴已与服饰挂钩,诞生了石榴裙。

  当时,梁元帝写了一首《乌栖曲》,其中几句为:“交龙成锦斗凤纹,芙蓉为带石榴裙。日下城南两相望,月没参横掩罗帐。”这是关于“石榴裙”一词的最早记载。再往后,歌咏石榴裙的就多了。譬如李白的“移舟木兰棹,行酒石榴裙”;杜审言的“桃花马上石榴裙”;武则天的“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等。不但唐诗、宋词中有石榴裙,小说《红楼梦》里也有大段描写,京剧《杨门女将》中穆桂英也唱:“想当年桃花马上威风凛凛,敌血飞溅石榴裙!”

  穆桂英是武将,竟也穿着石榴裙?一直以来,我的朋友董高生先生怀疑此句写得不真实,他认为穆桂英骑马作战,绝不会穿石榴裙拼杀,应是全身铠甲。他说得不无道理,但这里的石榴裙无非是个符号,代表年轻女性,是说穆桂英的英雄气概背后,还有着女儿情态。她的英姿和可爱,全在石榴裙三字中了,虽不真实,却很形象。

  事实上,自“石榴裙”一词问世以来,就受到历代女子青睐。至于为啥有这个叫法,大抵有两个原因:第一,古代年轻女子着裙,多喜欢石榴红。第二,染红裙的颜料,主要从石榴花中提取。也有人说,石榴花好像舞女的裙裾,所以才有石榴裙之称谓。总之,不管怎么说,女子喜欢石榴红是有道理的,红色在可见光谱中光波最长,热烈奔放,从色彩心理学上来说,石榴色不会让人悲伤。直到清代,曹雪芹还在《红楼梦》中写,香菱与众丫头斗草,滚在一汪积水中,弄污了新裙子。宝玉低头一瞧,便哎呀了一声,说:“怎么就拖在泥里了?可惜这石榴红绫,最不经染。”

  在唐代,石榴裙更是流行服装,不但未出阁的女子爱穿,中青年妇女也喜欢,她们穿上石榴裙,更加俏丽动人,平添活泼生动。譬如唐人小说中的李娃、霍小玉都穿石榴裙。这样一来,石榴裙就从单纯的服装概念,延伸为女子的代称——拜倒在石榴裙下,就是拜倒在女性面前。

  这个俗语的产生,还与杨贵妃有关。

  传说杨贵妃喜爱石榴花,唐明皇投其所好,在华清池西边广栽石榴,每当石榴花竞放,即设宴于石榴花丛,邀请文武百官共欢。杨贵妃饮酒后,双颊绯红,一幅醉态,她身穿石榴裙,随着音乐的节拍跳舞,情态妖冶放浪,百官觉得她有失礼仪,都侧目而视。唐玄宗不知,还频让杨贵妃饮酒,杨贵妃对他耳语道:“这些臣子侧目而视,对我不恭敬,我不愿献舞了。”唐玄宗认为宠妃受了委屈,下令文武百官对贵妃一律跪拜,否则以欺君之罪论处。

  文武百官无奈,只得对着杨贵妃的石榴裙,纷纷下跪施礼,于是就有了“拜倒在石榴裙下”这一说,后来演变成了男性崇拜女性的俗语。实际上,石榴传到中国后,性质已发生了好几次变化。最初是作为树种引进的,看重的是果实;接下来,人们发现石榴花好看,就用它比喻热烈的爱情,即所谓:“石榴花开红似火,不知是我爱你来你爱我?”这些俗语概括了石榴花的意象转换,再到后来,出现了一种服装,代表了一种性别。

  不过,虽然古代女子喜欢石榴裙,却也不敢全用红色,即使年轻女子做石榴裙,也要用黑色或其他较重的颜色镶边。就拿这件石榴裙来说,裙底本来是一派火红,却镶了竖条黑裙边,还横着在裙底打了黑边,这好比美女面如桃花,偏用纱巾遮脸,对美丽进行了掩映——这样一来,矜持和含蓄就尽在其中了。

  食

  牡丹燕菜:洛阳水席的头道菜

  眼下还在牡丹花会期间,就说说牡丹燕菜。

  牡丹燕菜是洛阳水席的头道菜,这道菜与武则天和周总理有关。

  武则天在洛阳称帝之后,一些人为了讨好她,就说民间发现不少祥瑞,洛阳东关地里也长出了一个大白萝卜,长有三尺,上青下白。有人把大白萝卜献给武则天,她吩咐御厨将其做成菜,这让御厨很为难:萝卜虽能做菜,但做不成美味佳肴呀!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对萝卜进行“深加工”,变着法儿掺入山珍海味,最后制成一道菜。

  武则天品尝后,感觉香美爽口,大有燕窝汤的味道,就赐名为燕菜。从此,燕菜成了她的最爱。她的喜好又影响了贵族们,大家设宴时,都把燕菜作为头道菜,以附庸风雅。后来,这道菜传到民间,洛阳人办宴席,都做这道菜,唤作假燕菜,由于地域性强,又叫洛阳燕菜,一直流传下来。

  《洛阳大典》下卷记载:1973年秋,周恩来总理陪同加拿大总理特鲁多来洛阳参观访问,洛阳名厨做了一道清香别致的洛阳燕菜,只见一朵洁白如玉的牡丹花浮于汤面之上,味香形美,贵宾赞不绝口。周总理风趣地说:“洛阳牡丹甲天下,菜中也生牡丹花!”从此,洛阳燕菜就更名为牡丹燕菜——菜以花名,花以菜传,两者相得益彰,很好地诠释了洛阳地域文化。

  住

  天井:周围有墙,状如深井

  天井:是宅院中房子与房子围合后形成的露天空地。

  有的天井四面有房屋,有的三面有房屋而另一面有围墙,有的是两面有房屋另两面有围墙。天井往往面积较小,光线被高屋遮挡,状如深井,故名天井。天井的地面一般用青砖铺成,长年不见阳光,砖缝时有青苔,人们路过,多不驻足。

  但天井是一家人的必经之路。有的大户人家宅子大,有多重院落,可以构成多个天井。有的大财主家有“三十六天井”,以此为荣,足可骄人。

  像洛阳这样的北方城市,天井面积相对较大,不像南方一些人家,在老房子边添新屋后,虽已和老房连体了,却还要自带天井,弄出更加复杂的格局。所以南方的天井,才是真正的天井,“井”的味道更浓。那里的房子墙都很高,动辄数丈,高墙围着小天井,不仅能防盗,还能阻挡外人窥视。

  天井虽然窄小,却是人们炎夏纳凉的好去处。因为天井小,围墙高,烈日照不进来,热浪也被挡在了天井外。而天井四周向内斜的屋面,使得雨水全流入天井内,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昭示了“关起门来过日子”的国人心理,能给人带来封闭安稳的心理感受。

洛阳铁路 始建于清朝末年

(资料图片)

  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清政府芦汉铁路督办大臣盛宣怀向光绪皇帝建议修建东自开封、西至河南府(洛阳)的汴洛铁路,作为将来陇海铁路的一段,获得了清政府的批准。但是,这个计划由于八国联军入侵而被搁置了。

  直到1904年10月,这段铁路才开工,并于1909年12月底竣工(一说于1910年1月1日竣工)。此后,洛阳铁路开始向西延伸,向西的这一段叫洛潼铁路,先修的是洛阳至陕县观音堂一段,1915年9月竣工。

  至此,洛阳已经拥有铁路,但东边只能到徐州,西边只能到陕县。1920年5月,北洋政府又与比利时和荷兰签了借款合同,继续修建陇海铁路。东段徐州再往东延伸,西段从观音堂向西修到灵宝,于1927年11月竣工。

  南京政府铁道部于1928年成立后,决定续建陇海铁路,灵宝至潼关段长72公里,1930年11月开工,1931年12月竣工。这样一来,洛阳铁路便走出河南,与陕西连了起来。

  洛阳自古就是交通枢纽,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而洛阳铁路作为陇海铁路中最先修建的一段,结束了这个城市过去只以陆路交通为主的历史,拉开了现代交通的帷幕。 (记者 孙钦良 文/图)

[ 责任编辑:孙阳丹 ]
返回洛阳网首页>>
相关阅读
    他为啥不能通过运动降血压?
    他为啥不能通过运动降血压?
  • ·“我有焦虑情绪?弄错了吧!”
  • ·天天运动 低密度脂蛋白不降反升?
  • ·36岁的她,突然剧烈腹痛
  • 城市阳台暖意浓 洛城蝶变日日新
    城市阳台暖意浓 洛城蝶变日日新
  • ·朱延振:痴迷三十余年 耕耘盆中乐土
  • ·邻近小城访三苏,羊肉饸饹香久留
  • ·初冬虽至 洛阳县区亦可捡秋
  •  
    新闻排行
  • 惠及居民近3万户!洛阳今年已改造...
  • 搪瓷盆草莓蛋糕走红 怀旧何以成为...
  • 孟津黄河湿地冬景如画【高清图】
  • 2024年拟认定省级旅游度假区名单...
  • 洛阳着力推动“人人持证、技能洛...
  • 全省首家高纯气瓶装备检验站在洛揭牌
  • 老城区:催花牡丹迎来销售旺季
  • 洛阳北易:科技创新推新品 开拓市...
  • 双椒融合产业园:建全产业链 打造...
  • 老城区:催花牡丹迎来销售旺季
  • 百姓呼声
    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内有人种菜?
    禁止共享电单车在市区或主要道路通行?
    精彩图片
    新安县磁涧镇:丹...
    郭蓉怡:青春接力 ...
    中科信息产业园(...
    于延明:豆香四溢 ...
    精彩热帖

    桥上风景

    冬日里的随拍

    龙门石窟印象

    省工疗养老院景观
    /桂花飘香的季节
    /迷恋嵩山
    /游上清宫有感
     
    版权声明:洛阳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79-65233520
    洛阳日报报业集团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豫ICP备0501746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4112017000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1608238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豫B2—20060064  
    网络服务:(0379)65233606 65233616 业务咨询:(0379)65233921 传真:(0379)65233529
    地址:洛阳新区开元大道218号 报业大厦22层 邮编:471023
    本站法律顾问 北京盈科(洛阳)律师事务所 张运超律师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79)65233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