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网首页 新闻 县区 百姓呼声 电子报 网站投稿 洛阳社区
简体 繁体
  新闻 | 图片 | 洛阳

民间节俗文化系列(6):新婿望夏六月六 纤云弄巧七月七

您当前的位置 : 洛阳网 > 新闻中心 > 洛阳 > 经典洛阳  来源: 洛阳晚报 2007.03.07 19:23

题记

  农历六月六日是望夏节。农历七月七日是乞巧节。

  望夏节来到时,麦子刚收割完,难得有这样一个节日让人休息。新女婿带上“夏礼”去看望丈母娘,谓之“望夏”。

  乞巧节的晚上,天上人间都有好戏。天上:喜鹊都往银河飞,搭起鹊桥,让牛郎与织女相会;人间:大姑娘都往月光下凑,引线穿针,祈愿出嫁后成为巧媳妇。

  望夏节:夏忙中的休止符。乞巧节:天地间的爱情歌。

        一

  要说六月六,得先说六月初一。

  依了节令,到了六月初一,河洛大地麦子成熟,沃野田畴一派繁忙,抢收小麦成为头等大事,诸多事务都得为此让路。农民最重视这几天,称之为“焦麦头天”。

  但说来奇怪,旧时乡村从六月初一开始,在一派繁忙之中,却又有了过年的意味。因为到了六月初一,全年过了半年,农民要过“半年节”。这天人們不仅要祭祖,全家还要吃一顿“半年团圆饭”,祈求生活平安順利。

  查阅河南民俗典籍,发现豫东豫南最重视六月初一,有“六月初一过小年”之说。当日人们或在屋中,或在院内,或在麦场上摆上供桌,放上馍、桃、李等五种供品,再用一只斗,盛满新收的小麦, 斗上贴上红色的“福”字,然后焚香燃炮,隆重庆祝丰收,祀求风调雨顺。之后,人们还要吃上一顿用肉、青菜、粉条、海带做成的“杂烩菜”,高高兴兴度过六月初一。

  从六月初一到六月六日,麦子已经基本收完。看到辛辛苦苦打下的小麦,运到了麦场,堆成了麦垛,农民们都很高兴,于是到了六月初六,便要再安排一个节日,以示庆祝。

  六月初六,又称“望夏节”、“炒面节”、“闺女节”。这一天,要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款待后再送回婆家。民谚云“六月六,请姑姑”;“六月六,挂锄勾,叫了大姑叫小姑”——六月六的重视对象,是妇女。

  洛阳的风俗也是重视妇女。是日,新女婿得去看望丈母娘,外孙得去看望外婆,侄女得去看望姑母。偃师风俗有点特别:新女婿看望丈母娘,带的礼物当中,除了蒸馍、油条外,还须带上一对瓠子。

  啥叫瓠子?很多人不知道,其实有的地方称之为蒲瓜。属于葫芦科,藤蔓植物,花白色,果实细长,圆筒形,直径3寸许,食之如冬瓜。这东西长溜溜的样子并不好看,但此日作为礼物,却必须放在最上面——农村人走亲戚,篮子里放礼物,最上面盖毛巾。这毛巾是新崭崭的,盖在上面一来是为了防尘,二来是里面放的啥礼物,遮遮挡挡避免一览无余。可这一天,让一对瓠子如此显摆,是为啥呀?

  原来远古之时,西亳高辛氏的女儿,养了一个异物,似狗,名曰盘瓠,机灵勇猛,非常忠诚。时值外敌入侵,城破在即,情势危急。高辛氏许诺说:有能退敌者,愿以女儿嫁之。结果没一人能够退敌,西亳城危在旦夕,高辛氏忧心如焚。正在这时,盘瓠擒敌首来献,城遂解危。

  但高辛氏反悔了,认为盘瓠似狗,不具人形,说啥不让女儿与之婚配。而他的女儿却很讲信用,愿与盘瓠结为夫妻。此女讲信用,可钦佩,当地先民就用瓠子象征信用与良缘。直至今日,当地仍有新婿沿用此习,把瓠子作为“望夏礼”去看望丈母娘的。

  六月六是偶数,六六大顺,吉祥如意。所以偃师旧俗,多于此日举行婚礼,寓意两全其美,成双成对。洛宁规矩,此日要走姻亲,称为“瞧夏”,所以望夏节又有“瞧夏节”之称。而汝阳则于此日以饼干祀于先茔。吉利一带,则把六月初二称为“望夏节”。“六月六,晒丝绸”,也有这一天晒被褥、晒书籍的。大抵到了望夏节,时令进入多雨季节。晒晒被褥书籍,也好防霉防虫蚀,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二 

  七月七日乞巧节,是一个浪漫节日。

  洛阳人把七月七日称为女儿节,又叫女节,这天晚上叫七夕。是夜大姑娘小媳妇都要来到月光下面,引线穿针,看谁的手最灵巧,所以七月七日又叫乞巧节。

  为迎接乞巧节,年轻女性很早就做准备。早在数天之前,三五女友自愿结合,选麦、豆等五种谷物,分放在碗内或小盆内,称之为“巧芽”。到了七月七日早上,三五人围在一起,依次把这五种新芽苗苗,小心地置于清水中,放在太阳下观影。如果谁的呈现出花朵状,则为“巧女”;谁的呈现棒槌状,则为“拙女”。

  栾川则不一样,栾川搞的是“丢针儿”活动:太阳光下,放置一碗,碗中盛水,放小针于水碗之中,谁的针浮于水面,谁就是巧女,反之则是拙女。

  这些测试工作结束后,就将巧芽佐以鸡蛋,包成饺子,分而食之。这饺子就是“乞巧饺子”。到了中午,五到七人,结成一组,用面食供“七姑娘”像。“七姑娘”的像,是用谷杆扎成的,能够燃烧,所以供奉之后,要拿到十字路口焚烧。火一点着,大家就要照原路返回,不能回头看,说是看一眼就会变成黑眼窝。

  到了晚上,压轴戏上演:大家纷纷拿出针线,对月穿针,对人示巧,弄了一大堆针,看谁先穿完。先完成任务者,便是“得巧”了,迟了的便为“输巧”。这等于一次业务考试,是妇女专业技能的大比拼。若一个人今年得巧,明年还得巧,多年都是这样的话,这便是个“女状元”,大家都看得起她,她将来找个好女婿,是不成问题的;若是今年输巧,明年还输巧,这便是个笨闺女,将来不好找婆家。

  于是这些笨姑娘,便很着急。她们不甘落伍,各自找一僻静处,供瓜果于院中,对天上的织女星祷告,求织女赐自己织锦妙术。到了第二天早上,赶快起床来看,若瓜果上结有蛛网,算是得巧。另外,女孩子还趁着女儿节,用凤仙花染指甲,9个手指甲都染了,就是不染食指,怕的是鸡子叨、狗来咬。还有那大胆的姑娘,跟定了泼辣媳妇,结伴来到河边洗头洗身,去掉污垢,治病疗疾。传说这一天河水化为织女泪,有特殊的疗效,可以包治百病。如果当晚有雨,民间则认为这是牛郎织女相见时的幸福泪。

  更有那未婚的姑娘,向往婚姻爱情,却又有点害羞,便隐身于瓜棚底下,或是花丛之中,静听织女指点自己的婚姻,预测自己的婚姻前程。可她哪里能听得到呢?这时候,织女正忙着与他的牛郎缠绵,诉说着万般相思呢。

        三

  原来这乞巧节的起源,与牛郎织女大有关系。

  相传久早以前,南阳城西有一个牛家庄。牛家庄里有一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他父母早亡,跟着哥嫂度日。嫂子不善良,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当面交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到有十头牛时,才能回家。

  牛郎进山放牛,坐在树下发愁。一个白胡子老头路过,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是这么一回事时,就笑着对他说:“别难过,伏牛山里有一头老牛,病了,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你不就又得了一头牛?可以赶着十头牛回家了吗?”

  牛郎翻山越岭,终于找到了那头老牛。老牛病得厉害,饿得抬不起头。他精心喂养,非常尽心,3天后老牛才吃饱,抬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界仙牛,因触犯天规,被贬到人间,摔坏了腿,动弹不得。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伤口一个月,才能痊愈。

  牛郎不畏辛苦,白天遍采百花露水,为老牛洗伤口。晚上依偎着老牛睡觉。老牛的病慢慢好了,牛郎就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家了。

  但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恼羞成怒,要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什么都没要,只要了那头老牛与他相伴,离开哥嫂,到处流浪。老牛见牛郎忠厚可怜,应该成个家。但牛郎说我这么穷,谁会做我的妻子?老牛说:“别犯愁,三天后的夜里,有七个美女来到河中洗澡,你不要出声悄悄上前,抱走一个美女的衣服,这个美女便是你的妻子了。”

  到了那天夜晚,月光如洗,夜色朦胧,果见来了七个美女,人人肤如白雪,在清清河水中沐浴嬉戏。牛郎顾不上欣赏,按照老牛的吩咐,就近于那树杈上抢了一套衣裙,拔腿就走。

  这七个美女原来都是仙女,被抢走衣服的那个年龄最小,是七仙女。她赤身裸体,没法返回天庭,只好在林子里盲目裸奔,跑得没有一点力气时,看见了一座茅屋,正是牛郎的家。她走进茅屋,牛郎见了,赶紧喂她汤水,让她休息。结果两情相悦,七仙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她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绸缎,大家亲切地呼她为织女。

  夫妻俩男耕女织,情深意重,生了一男一女,生活十分幸福。但好景不长,此事被天帝知道了,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拉上织女便往天庭返回。牛郎归家之后,老牛赶紧让他去追赶织女。可他是凡人,没有登天的云鞋。老牛说我快死了,我死后,你马上用我的皮做成鞋,穿上就可以登天了。

  牛郎照办了,穿上云鞋,拉起一双儿女,腾云驾雾去追赶织女。天路漫漫,白云飘飘,眼见就要追到了,谁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金簪,忽地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了银河两岸,只能相对哭泣。他们哭啊哭啊,日夜不止,其忠贞爱情感动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在这鹊桥上相会。

  这是我国流传最广的民间传说,这故事和梁祝化蝶一样,体现了先民的最善良最浪漫的情怀。所以这个节日,人间与天上都在过,君王和平民也都喜欢。唐明皇和杨贵妃演绎出“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佳话,一般百姓也乐于把牛郎织女的故事编成戏本,广为传播。洛阳地界上,到了七月七,唱的戏总少不了一出《天河配》,而那历代的读书人,也少不了把“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背得滚瓜烂熟。宋人秦观,还为七夕节作了一首《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词也写得极好,使人们牢牢记住了这一天。

  于是,“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从古到今,七夕永存。 

(本报记者 孙钦良)

[ 责任编辑:洛阳网 ]
返回洛阳网首页>>
相关阅读
    洛阳儿科专家:甲流患儿增多,警惕呼吸道病原体“混合感染”
    洛阳儿科专家:甲流患儿增多,警惕呼吸道...
  • ·呼吸道感染患者增多 医生呼吁勿盲目用药
  • ·强化重症护理专科培训 守护患者生命健康
  • ·用中成药治疗感冒 洛阳中医提醒……
  • 城市阳台暖意浓 洛城蝶变日日新
    城市阳台暖意浓 洛城蝶变日日新
  • ·朱延振:痴迷三十余年 耕耘盆中乐土
  • ·邻近小城访三苏,羊肉饸饹香久留
  • ·初冬虽至 洛阳县区亦可捡秋
  •  
    新闻排行
  • 关于2025年春节放假安排的通知
  • 洛阳今年将推行多项医保惠民政策
  • 洛阳召开市级老同志通报会
  • 洛阳北玻自动化智能化高端装备产...
  • “梦中情宠”卡皮巴拉,入住洛阳...
  • 徐衣显出席建龙微纳与参半口腔战...
  • 中铝洛铜:开足马力赶订单 奋力冲...
  • 晴好天气控场 下周洛阳最高气温16℃
  • 电动车上“捡”手机 一男子被采取...
  • 2024年“河南文化企业30强”名单...
  • 百姓呼声
    洛阳城市阳台地面标识英文翻译有误?
    龙门石窟地下停车站缺少安全标识(图)
    精彩图片
    新安县磁涧镇:丹...
    郭蓉怡:青春接力 ...
    中科信息产业园(...
    于延明:豆香四溢 ...
    精彩热帖

    人像

    新年 龙门走走

    王城公园印象

    鹊居冷枝守寒庐
    /汝阳天心寺考
    /村戏
    /冬日取暖的事儿
     
    版权声明:洛阳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79-65233520
    洛阳日报报业集团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豫ICP备0501746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4112012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1608238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豫B2—20060064  
    网络服务:(0379)65233606 65233616 业务咨询:(0379)65233921 传真:(0379)65233529
    地址:洛阳新区开元大道218号 报业大厦22层 邮编:471023
    本站法律顾问 河南法铎律师事务所 张运超律师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79)65233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