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阳宫里晓钟后,天津桥头残月前”“白玉谁家郎,回车渡天津。看花东陌上,惊动洛阳人”天津桥曾是唐代文人骚客的吟咏之地,“天津晓月”的美景总是引起后人无数幻想。
跨越千载,形制从浮桥到石桥
《元和郡县图志》相关记载
“天津桥始建于隋,后因洪水多次被毁,又历经多次重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洛阳唐城考古队队长石自社说。
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天津桥初次建成。《大业杂记》中记载,“有天津浮桥,跨水长一百三十步,桥南北有重楼四所,各高百余尺。”《元和郡县图志》载:“隋炀帝大业元年初造此桥,以架洛水,用大缆维舟,皆以铁锁钩连之。南北夹路,对起四楼,其楼为日月表胜之象”。
当时的天津桥以若干个船为桥体,串以铁锁,组成一座浮桥,桥头有四座重楼,是隋朝洛阳城南北往来的通衢。
唐朝时期,洛阳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天津桥的作用也愈发显著。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天津桥正式修葺为石桥,以抵御洪水侵袭。天授三年(公元692年)武则天命李昭德重修天津桥,李昭德将桥墩改成尖形,并以石材砌筑河岸,推动我国造桥技术大幅跃进。
北宋时期的西京洛阳保留了都城的配制,历经了大规模建设,天津桥仍发挥重要作用。“石为脚,高数丈,锐其前,以疏水势,石缝以铁鼓络之,其治甚固。”根据《宋会要辑稿》对西京洛阳城天津桥的描述,可以看出,当时的天津桥仍为石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