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开药方、拾药、碾药、捣药……对今年75岁的李凌欣来说,这些都是他非常熟悉的操作,作为曾经的乡医,为乡邻看病,他一个人“承包”整个流程。
把脉、开药方、拾药、碾药、捣药……对今年75岁的李凌欣来说,这些都是他非常熟悉的操作,作为曾经的乡医,为乡邻看病,他一个人“承包”整个流程。如今,家里留存的药柜、铁碾、药臼、药刀等中医老物件,让他经常回想起曾经的充实岁月,这些老物件见证了他和父亲两代人的行医时光,是他的“亲密战友”。
近日,记者在位于洛龙区龙泰A区的李凌欣家里,见到了李凌欣和他珍藏的中医老物件。
药柜
“行医就是治病救人,是为了济世”
走进李凌欣家,一股药香扑鼻而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个颜色古朴、颇具年代感的药柜,一个个小格子上分别写着不同中草药的名字,药柜前的桌子上放着金属制的药臼和木柄金属头的药锤,一旁的地上放着一个铁碾,据说有150斤重。
李凌欣指着一个安在板凳上的椭圆形刀介绍:“这是药刀,切药材用的。还有一杆老秤,上面的刻度是‘两、钱、分’,叫‘戥(děng)子’,秤杆是用豪猪的刺做成的。”
李凌欣说,他们村原来是曹屯生产大队,后来改为曹屯村,他的父亲年少时在亲戚家的店铺当学徒,跟着学中医,后来在店里坐诊。1966年前后,村里成立卫生所,请他的父亲坐诊,“这两个药柜差不多有百十年了,在新中国成立前是私人药店的物件,成立卫生所时被收了上来,铁碾、药臼、药刀等新一些,一直留到了现在”。
“在有生产队的时候,医生看病也是工分制,看一个病人记多少公分,靠公分拿粮养活家人。20世纪80年代初,生产队解散后,允许私人承包,我父亲承包了卫生所里的中医科,抓药开始算钱。不过,那会儿一服药很便宜,利润非常微薄,收入仅能糊口。”李凌欣说,他的父亲一直叮嘱他,“行医就是治病救人,是为了济世,决不能靠这个发财”。
李凌欣的父亲医术高超、看病细心又有耐心,赢得了乡亲们的认可,周边宜阳、伊川等地的老乡也来找他看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