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松石龙形器、玉璋、七孔玉刀……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内,2000多件精美文物穿越3800多年的时光,诉说着“最早中国”的故事。关于它们,您了解多少?
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资料图片)
神秘奇特的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
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为制造更多精美的器物提供了可能。1984年,考古人员在二里头遗址11号墓葬中发现了一件精美的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它高16.5厘米、宽8厘米至12厘米,整体以青铜为底座,底座上饰以兽面纹,纹饰之间再镶嵌以细小的绿松石片,牌饰两侧还安装有两组环钮。
略微拱起的弧形铜胎上,300多片绿松石历经3000多年,依然纹丝不动、光洁依旧。它们厚1毫米到2毫米。这高超的技艺,在它的年代独占鳌头。绿松石片被打磨成山字形、钩形、梯形、长方形、圆形,拼接出神秘奇特的造型,依稀能辨识出触角、鼻子、眼睛。
在二里头遗址内,先后发现了3件类似的兽面纹铜牌饰,它们出现在墓主人的身上,旁边总有一组铜铃和玉铃舌,好像在举行一种约定的仪式。考古专家认为,铜牌饰不仅是墓主人身份和等级的象征,而且被看作为一种神灵的标志、崇拜的对象、护身的宝物,是沟通天、地、神、人等的重要载体。
这件铜牌饰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镶嵌铜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金玉共振。类似的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在甘肃天水曾采集1件,在四川三星堆曾出土3件,印证了当时中原地区同西北、西南地区存在深层次的文化交流,从中也可以看出二里头作为东亚大陆上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其文化具有强大的辐射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