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是陶渊明描写的田园乡村。一个个村落,承载着人们绵长的情思乡愁。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是陶渊明描写的田园乡村。一个个村落,承载着人们绵长的情思乡愁。
“老家的味道、儿时的记忆扑面而来,有一种莫名的情感涌上心头。”这些天,蒋芳怡带着一双儿女从外地回到宜阳县锦屏镇山底村的老家探亲。一年没有回来,眼前的景象让她怔住了。
一改往昔“红砖墙、平房顶”的旧模样,家家户户白墙打底、灰瓦盖顶。蒋芳怡更没想到,原来离家不远的一块废弃地上,建起了一座古色古香的村史馆。石碾子、麦秸垛、纺花车、织布机、老农具,瞬间把人的思绪带回了过去,家风家训、村规民约、时代先锋的陈展,也令她感慨万千,更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乡愁教育课。
“村史馆虽小,但承载的内容却丰富而厚重,它能让每一个乡亲们都明白,自己从哪里来,幸福生活从哪里来。”山底村党支部书记周京伟感慨。
的确,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根脉,每一个村庄的今昔变迁,都是一部忆苦思甜的奋斗史、源远流长的文化史、文明乡风的传承史。如今在宜阳,村史馆、乡愁馆、家风家训馆已经成了许多乡村的“文化标配”。
如果说村史馆是成风化人的“一扇窗”,那么,传统村落的保护就好比一本活化的、耐人寻味的文化典籍。
来到香鹿山镇赵老屯村,山间的风弥散着迷迭香的气息。漫步在白墙黛瓦、绿竹掩映的山村,乡亲们在修旧如旧的宅子中打点着小生意。无论生产、生活,还是文化、生态,今天的面貌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