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是陶渊明描写的田园乡村。一个个村落,承载着人们绵长的情思乡愁。
隋唐时,赵老屯为屯兵屯粮之地,久而成村。过去村里穷,人都往外走,只留下老人看家护院,蕴涵其中的村庄形态、乡土文化也慢慢被湮没。当下,拯救、保护、利用,让这个古村落又有了新生机。
这两年,按照“保护古建、引导在建、规范未建”和“改善生态、盘活文化、融入业态”的思路,赵老屯统筹实施民居保护修缮,留住村庄风貌,活化军屯文化,并借势文旅、农旅融合,发展窑洞宾馆、传统小吃、民俗非遗等新业态,成为“乡土味道”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范例。
“在城里是‘漂’的状态,回了村,心态更坦然、更踏实、更自在……”厨师赵胜利离开多年后,再次回乡,开了一间农家饭店,用自己的手艺烹饪新的生活,日子越过越有滋味。如今,和赵胜利一样,赵老屯返乡的人越来越多,在家乡找到了营生,看到了希望。
“有了乡亲,文化才得以传承。”香鹿山镇党委书记赵青海认为,古村落保护如果只是把村庄围起来打造成景区,只见物不见人,同样会没了神、丢了魂。
不只是赵老屯,在莲庄镇的养马村,董王庄乡的乔庄村,柳泉镇苗湾村,各地不跟风、不盲从,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盘活乡土文化,逐步形成了“千村有千面、一村一特色”的美丽乡村格局。
河洛乡村更是优秀河洛文化的承载之所。在香鹿山镇甘棠村,“召伯听政”的故事流传千年,今天,古老的廉政文化有了新的时代内涵。在赵保镇,红色成为“主打色”,革命老区热土上拔地而起的美丽乡村,时刻讲述着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宜阳县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一个时期,坚持村落景观与人文内涵共生、历史遗存与现代生活共融、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共鸣,饱蘸优秀乡土文化浓墨,一定能绘就更富乡愁韵味的美丽乡村长卷。(洛报融媒记者 白云飞 通讯员 张珂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