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18年,伴随高质量发展的坚定步伐,我市按照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党的建设的部署要求,切实筑牢信仰之基,夯实基层基础,推动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实事一件接着一件干,向全市人民交出了一份含金量十足的成绩单。
1057个
服务群众变区域“合唱”
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在社区。去年,我市提出实施“四级联创四化并举”,通过地企党建联席会议、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等平台,累计吸纳了1057个驻区单位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共驻共建,共享场地574处,提供服务项目802个,办理各类实事8000余件次,受益群众37.6万人次,让服务群众由社区“独唱”变为区域“合唱”,使广大群众更加自觉地热爱党、跟党走。
在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和水平的过程中,我市十分注重发挥“三社联动”的作用。仅去年8月,进驻涧西区武汉路社区的长乐社工组织就开展了92场活动,舞蹈、国画、智能手机使用培训等课程,辖区居民可免费参加,深受欢迎。目前,全市已培育580个优秀社区社会组织和民办社工机构,“社区搭台、社会组织唱戏”的成效进一步显现。
在吉利区康乐社区党代表工作室,社区居民(左)向党代表反映社区建设问题
3 打造“红色引擎”助力脱贫攻坚
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中,我市着力推动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选优配强扶贫干部队伍,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脱贫攻坚的动力,切实为贫困地区发展打造了一个个强大的“红色引擎”。
885名
“第一书记”扎根扶贫一线
今年元旦前,栾川县石庙镇龙潭村全体村民每人领到了10元分红,该村党支部书记郝跃川自豪地说:“这是俺村村民头一回领到分红!”分红从无到有,与驻村第一书记种洁和帮扶单位团市委的努力密不可分。从厘清脱贫发展思路、建设研学旅游基地到迎来一批批游客,使龙潭村村民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去年年初,我市顺利完成驻村第一书记轮换工作,将172家市派单位向深度贫困村倾斜。去年以来,全市885名驻村第一书记累计协调资金5118万元,引进致富项目766个,培育支柱产业699个,创办专业合作社652个,协助群众办理大病救助3326人,结对帮扶贫困家庭学生6429名,切实助力贫困地区走出困境。
西工区西下池小学党员教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本篇图片由记者 曾宪平 鲁博 常世峰 摄)
1.3亿元
村级集体经济逐步“清零”
新安县青要山镇圪塔村过去没有集体经济。2016年,在各级党委、政府扶持下,圪塔村党员干部带头干,改造河滩地207亩,种植葡萄、冬桃等水果,对外承包经营,费用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收入约10万元。村党支部书记裴玉超说:“村里有了集体经济收入,俺们能为群众办更多事了。”
去年,我市下大力气增强村级组织“造血”功能,在省定103个村级集体经济试点村的基础上,市、县两级投入1.3亿元在366个村开展扶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试点工作。目前,全市有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村已达57%,村级组织无钱办事的难题正逐步破解。
今年,我市将继续加大党建引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力度,以高质量党建保障高质量脱贫攻坚,使广大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越来越坚定。(洛阳日报记者 李梦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