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区历史悠久。由吉利区南陈村和送庄村交界处的仰韶文化遗址、吉利区东杨村的龙山文化遗址和距吉利区10公里的子昌裴李岗文化遗址情况推断,早在几千年前,先民们就已经在吉利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了。
吉利区历史悠久。由吉利区南陈村和送庄村交界处的仰韶文化遗址、吉利区东杨村的龙山文化遗址和距吉利区10公里的子昌裴李岗文化遗址情况推断,早在几千年前,先民们就已经在吉利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了。
有史可查属孟涂
据《河南通志》记载,唐尧时吉利属孟涂国。孟涂国实际上是尧时的一个部落,也是吉利这块土地迄今为止,有史可查的最早的地名。
到了虞舜时,吉利属并州。《尚书·禹贡》:“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底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笔者认为,此处的孟津,意思是孟涂国之地的渡口。大禹治水是奉舜之命的,说明虞舜时吉利名孟津。唐朝大学者孔颖达说:“孟者,河北地名;于孟置津,谓之孟津。”笔者认为,吉利区冶戍到白坡一带的黄河北岸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渡口。洛汭是指洛河入黄河处,在顺序上恰好是先孟津,后洛汭。
到了夏朝,我国进入奴隶制社会,大禹分天下为九州,吉利区在夏朝时为冀州南境。殷商之时,盘庚迁都于朝歌,朝歌位于今河南鹤壁市淇县,吉利区成为畿内地。
吉利古称为河阳
周朝初年,包含吉利区在内的十二邑封苏忿生,这时吉利叫“向”,又叫“盟”。有1973年在吉利区白坡出土的西周时期的铜爵为证。后来苏忿生管辖的盟(吉利)、温、原、樊、攒茅等邑先改赐给郑国,后又由周襄王(?—公元前619年)改赐给晋国,成为周都洛邑畿内地,此时吉利为河阳邑。《春秋·僖公二十八年》云:“天王狩于河阳。”吉利古称河阳一说即源于此。
战国时吉利属魏,为垣雍地。秦统一六国后,吉利为河雍县,属三川郡。
汉武帝分天下为十三部,吉利始称河阳县,隶属河内郡。西汉王莽篡汉建立新朝,河阳县改名河亭县,东汉复置河阳县,晋沿用之。
东魏元象年间,在河阳境内的黄河筑中潬(tān)城,在黄河南岸筑南城,加北中府城,合称“河阳三城”。北齐废县为河阳关,有驻军防守。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河阳县。
唐武德初改为大基县,置河阳宫。大基县行政区域跨黄河两岸。八年(公元625年),改称河阳县。咸亨五年(公元674年)复称大基县,属洛州。玄宗时因讳李隆基之名复为河阳县。开元初,为东京畿邑,属河南府。
州县称孟千余年
唐武宗会昌三年(公元843年),将河阳升为孟州,属河北道。五代时孟州仍属河北道。宋徽宗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改属济源郡。金天会六年(公元1128年)吉利仍为孟州治所。金世宗大定年间,河阳城被黄河洪流冲毁,州治向东迁徙,称上孟州。后古城修复,复徙州治于故城,称下孟州。元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又移州治于上孟州。
明代改州为县,废河阳,始名孟县,辖区包括今天的吉利区、孟州市。之后,此建置一直沿用到清、民国、新中国。从1978年1月起,拟建置吉利区归洛阳管辖。
据史料记载,吉利区在古代叫河阳的时间最长。从河阳邑开始,后又有河阳县、河阳关、河阳宫,复称河阳县等名。自唐武宗会昌三年以后才有孟州、孟县之说,时间也有一千多年之久。需要指出的是,成为孟州、孟县之后,治所大多数时候已不在吉利区内。其他名称时间都比较短,因此笔者认为,吉利区称古河阳是最为得体的。(孙鹏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