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洛阳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下简称“非遗”)名单出炉,其中,市级“非遗”项目27个,扩展项目5个,涉及民间文学、传统美术、传统音乐、传统舞蹈等类别。记者带您走近第四批洛阳“非遗”,了解它们背后的故事。
洛阳纸雕也叫洛阳宫廷微雕剪纸,纸张采用宣纸(俗称千年纸),经手工染色可以长期保存,具有“千刀不乱、万刀不断、细如丝绸”的神奇魅力。
1、千年纸与宫廷微雕技法
剪纸又叫刻纸,是我国较古老的民间艺术。剪纸和刻纸,区别在于使用的工具不同,前者用剪刀,后者用刻刀,但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基本相同,所以统称剪纸。
洛阳市剪纸学会秘书长杨群和妻子王华都是洛阳纸雕的传承人,借助市剪纸学会这个平台,经过多年努力,他们逐步打造出洛阳宫廷微雕剪纸品牌——千年纸雕。
所谓“千年纸”,是指宣纸,原产地是安徽省泾县,泾县附近的宣城、太平等地也生产这种纸。到宋代,徽州、池州、宣州等地的造纸业逐渐转移集中于泾县。当时这些地区均属宣州府管辖,所以这里生产的纸被称为宣纸,也有人称泾县纸。由于宣纸具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故有“纸寿千年”之誉。“雕”是指宫廷微雕技法,类似于玉器摆件的微雕技法。
洛阳纸雕第一代传承人王金朝,生于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是清代官府雕刻匠。
清代的剪纸应用到百姓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除了民间彩灯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刺绣的花样等,剪纸也是百姓装饰家居的吉祥饰物,如窗花、柜花、喜花、棚花顶等。
清代剪纸还进了宫廷,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坤宁宫是清代皇帝大婚时的场所,康熙、同治、光绪等皇帝的婚礼都在此举行。坤宁宫的顶棚和墙上以及过道里,都贴有很多吉祥剪纸。
王金朝将清代宫廷剪纸样式引入洛阳,在老城一带传承至今。杨群说,洛阳宫廷微雕剪纸与洛阳民间剪纸明显不同——
其一,色彩不同。民间剪纸多为红色,而宫廷微雕剪纸多为黑色,因清代尚黑,皇帝结婚时使用的双喜字都是黑色的。
其二,工具不同。民间剪纸主要使用剪刀,宫廷微雕剪纸主要以刻刀来制作,甚至要使用放大镜来制作,其刀法细腻、流畅、飘逸,素有“千刀不乱、万刀不断、细如丝绸”的神奇魅力。
其三,受众不同。旧时民间剪纸局限于普通百姓的婚丧嫁娶和春节张贴使用,适用于营造特殊气氛。宫廷微雕剪纸技法适用于宫廷雕花(将剪纸画稿附着在木制品上雕刻)、龙椅雕刻等,彰显皇室家族及官宦之家的显赫地位。
2、0.1毫米线条的剪纸作品
剪纸作品很难保存,我国现存最早的剪纸实物,是1955年在新疆吐鲁番北朝墓中出土的“对马团花”和“对猴团花”等剪纸,距今约1500年。我国西北地区干旱少雨,天气干燥,纸张不易霉烂,这可能是新疆吐鲁番地区发现北朝剪纸的重要原因。这些剪纸有圆形、菱形、束腰鼓形等,都是采用折剪的方法剪成团花形,创作技巧已相当成熟。
宋代造纸业已经成熟,纸品名目繁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宣纸出现后,因其良好性能,使剪纸作品的保存和延续有了一定的可能,明清时期剪纸作品至今可见。
洛阳宫廷微雕剪纸作品完好地保存了清代宫廷微雕剪纸的技艺,与民间剪纸相比,其剪纸作品以宫廷文化、历史文化为主,以手法细腻著称,可收到“细如丝绸”的效果。
在位于老城区西大街106号的千年纸雕艺术坊,《洛阳晚报》记者见到一件名为《天坛》的微雕剪纸作品,其线条最细尺寸为0.1毫米,需要借助放大镜才能看清作品的细节。
如此精细的微雕剪纸作品是如何制作的?
杨群说,宫廷微雕剪纸制作材料为生宣(宣纸),制作工具为刻刀和刻板,有时还需一副卡有放大镜的眼镜框。具体过程如下:
先画稿,进行剪纸语言的设计,即打腹稿。接着将宣纸染色,可根据不同作品色彩的要求,在不同色浆池内染制不同色彩的宣纸,一般3天可以将宣纸阴干。再将画稿与宣纸装订在一起,铺平在重物下压放7天。之后,将装订好的画稿和宣纸拿出垫在刻板上开始用刻刀雕刻,由外至内、由简至繁,边雕刻边剔除镂空的纸屑。最后,去除刻完后最上面的一张腹稿,下面刻好的宣纸即为作品,可张贴,或者装裱悬挂。
从染纸、画稿、制作刻板、刻刀到雕刻,一幅作品至少需要50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是纯手工工艺,每一刀都得一气呵成,不能有丝毫差池,如刻断一根线条则整张作品作废。
3、文化创意助推“宫廷范儿”剪纸
洛阳宫廷微雕剪纸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在学习宫廷微雕剪纸技艺的同时,杨群也一直在思索其发掘与传承问题。
洛阳宫廷微雕剪纸由于工序复杂,做工细腻,制作依然停留在手工状态,作品产量较低,作品成本高而较难适合大众市场。20世纪90年代,有少量剪纸艺人开门店经营,最终因产品找不准市场突破口,经营不善而停业。
2006年,剪纸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国家有关部门和单位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杨群敏锐地意识到,作为剪纸分支的洛阳宫廷微雕剪纸,遇到了新的发展机遇。
经过认真分析,杨群将洛阳宫廷微雕剪纸提炼为“千年纸”和“宫廷微雕”两大内容,简称“千年纸雕”,并以此注册商标,使宫廷微雕剪纸从传统剪纸中跳出来,进入文化创意产业。
2012年,千年纸雕艺术坊将剪纸和邮票结合起来,进行剪纸邮品创意设计,推出千年纸雕龙邮册,内容包括采用宫廷微雕剪纸技法表现的北京北海九龙壁的龙形象。
2014年年初,杨群等人花费半年时间创作完成《洛阳城记》宫廷微雕剪纸作品,由著名画家马国强题跋,著名画家寇衡提出修改意见。《洛阳城记》长1.2米,宽0.55米,包括河图洛书、大运河、卢舍那大佛、丽景门、白马寺、天堂明堂、王铎故居等洛阳历史元素,线条流畅,画面精细,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作品一推出,就被洛阳民俗博物馆、偃师张海书法艺术馆收藏。
为了推广洛阳宫廷微雕剪纸技法,杨群等人还制作了剪纸校本课程,共12节课,每节课2个小时,包括剪刀剪纸和刻刀剪纸两部分,成人及5岁以上儿童皆可学习。通过该课程,将带有“宫廷范儿”的剪纸艺术普及给大众,同时使洛阳宫廷微雕剪纸技法得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
眼下,杨群正在为洛阳宫廷剪纸博物馆奔忙,他的理想是建立一座展品上万件的“活态博物馆”。杨群说,所谓“活态”,就是改变以往陈列、导游等被动式的参观模式,让游客参与和展品相关的活动,从实践中领略洛阳宫廷微雕剪纸的优秀传统文化,不局限于单一的视觉感知。(记者 余子愚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