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记录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那么,中国文字起源于何时?仓颉造字传说是怎么回事?我国文字从起源到形成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这些都是关乎我国古代文明起源和形成的重要问题。
良渚文化的纪事文字
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出现的刻画符号,经过3000多年的发展和演变,到良渚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已由图画文字演变成为“连字成组”的纪事文字。所谓“纪事文字”,是指能“连字成组”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文字。
良渚文化陶杯文字
上海马桥遗址良渚文化层出土的宽把陶杯,高8.6厘米,底部刻有“戊田”2字。陶杯是盛放祭品的器皿。《白虎通义·五行》说:“戊者,茂也。”《说文·艸部》:“茂,艸丰盛也。”《说文·田部》:“田,陈也。”“陈”有陈放祭品之义。这说明“戊田”当读如“茂田”,是盛放着丰盛的祭品之义。
由此可见,“戊田”的含义,与陶杯的用途相符合,应是陶杯的象征和标识。
良渚文化贯耳陶壶文字
在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澄湖古井遗址出土一件良渚文化贯耳陶壶,高12厘米。该壶腹下部刻有4个横向排列的刻画符号。
陶壶是用来盛放祭品的礼器。这件陶壶腹部刻画符号的含义,应与陶壶的用途相符合。饶宗颐先生将这则陶文释为“冓戉五矢”4字。他指出:“按《说文》:‘冓,交积材也,象对交之形。’高诱注《淮南子》云:‘构,架也,材木相乘架也。’此字正像木架搭相乘状。”饶说当是。
“冓”读如构,有“材木相乘架”之义。“戉”同钺。“五”读如午。“矢”,《诗·大雅·大明》“矢于牧野”毛传:“矢,陈也。”“陈”即陈放祭品。由此可见,这则陶壶文字的大意是说:架积木柴,开始生火,陈列祭品,以便祭祀神灵。
从“文字的发明”到“应用于文献记录”,再“过渡到文明时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我国从距今8000多年的河南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开始出现刻画符号,经过仰韶文化的图画文字,到距今约5000年前后的良渚文化时期,已出现“连字成组”的纪事文字。这些考古发现足以说明,在距今5000年前后的黄帝时期,我国已迈入有文字记录历史的文明时代。(蔡运章)(本组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