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王女士因心慌、胸闷住院,检查结果显示她的心脏并没有什么问题。
最近,王女士因心慌、胸闷住院,检查结果显示她的心脏并没有什么问题。于是,医生给她进行相关评估,发现她有轻度焦虑情绪。“我有焦虑情绪?弄错了吧!”她对此并不认可。
我市相关专家表示,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会有躯体化表现,患者应该正视问题、积极面对。如果一味逃避,会令身心都很受伤。
身体不适跟不良情绪有关?不少人不愿面对
“坐门诊时经常遇到经过多种检查均未发现心脏有器质性疾患,也没发现可能引起此类症状的其他疾病的患者。此时,我们就要考虑其症状可能跟心理、情绪有关。”洛阳市东方人民医院(河科大三附院)心内科二病区副主任张亮说,他们会建议这些患者进行相关评估,但不是每个人都愿意配合,有的患者愿意,家属不愿意;有的家属愿意,但患者不愿意。
“即便患者同意进行相关评估,面对有焦虑或抑郁情绪这一问题,也不是每个人都愿意面对。”张亮说,多数患者觉得自己不存在这方面问题,或没必要小题大做,只需要自己进行放松或调节,不需要吃药或心理疏导。
其实,当出现焦虑或抑郁等不良情绪时,有的人会先出现躯体化表现,比如出现不明原因的心悸、胸闷、气短、失眠、多梦、早醒等,这就提示需要关注心理健康了。
从抗拒到接受,他深有体会
“从临床病例来看,如果能正视情绪问题,自己的生活质量也会提升不少。”张亮说。
这一点,66岁的刘先生对此深有体会。5年前,他做了心脏支架手术。之后两年,一到秋冬换季时,他就觉得胸闷、胸口发紧,但每次到医院,心电图等检查都显示没有异常。去年冬天,他又因该问题就诊,并要求做造影检查了解血管情况。
“我觉得和之前心梗时的症状很像,可别是放支架的地方又堵了。但检查结果显示,血管情况良好。那为啥心脏总难受呢?”刘先生说,后来医生问他“是否睡眠不好”“是否心烦不安”“是否多次检查,都未能确定器质性心血管病”,他想了想,都给出了肯定回答。
“我很生气,因为医生怀疑我有焦虑情绪,希望能做进一步评估。我才没有精神问题呢!”刘先生说,“孩子们都说我太敏感了,如果真是焦虑情绪导致的,那也算找到了病因,积极治疗就行,但我很抗拒。”
出院回家后,刘先生开始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后来我想通了,这不是什么羞耻的事,我决定面对它”。
一味逃避,身心都很受伤
卸下思想包袱,刘先生主动找医生咨询。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疏导和药物治疗,他睡觉踏实了,这两年都没再出现心脏不适。他说,以前因担心再次心梗出现焦虑情绪,又因焦虑情绪出现胸闷、心慌、早醒等问题,“幸亏想通了,不然就成恶性循环了”。
张亮说,和刘先生一样,有的老年人放了心脏支架还经常觉得难受,半夜总心慌、睡不着,但检查又没有发现问题,其实这些都跟“心病”有关,即双心疾病。“心脏与心理疾病相互影响,老年人、更年期人群、50多岁的男性以及从事高危作业、精神高度紧张职业的人,性格敏感内向、爱着急的人,都容易因心理、情绪问题患上‘心病’。”
张亮提醒,符合以下情况的,应考虑心脏不适是否跟心理、情绪问题有关。有心血管疾病症状,但相关检查结果正常,或有器质性心脏病,但按照心脏病治疗效果不明显;长期出现胸痛、胸闷、心慌、高血压等问题,但单纯按照心肌炎、冠心病、心力衰竭等治疗效果不明显;放了心脏支架后,症状不见消退或出现新的症状等。(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程芳菲 通讯员 尤云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