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洛宁县城郊乡崛东村,37岁的手艺人陈敬国正在利用锔瓷工艺,让破损的陶瓷“重生”。
陈敬国正在修复紫砂壶
在洛宁县城郊乡崛东村,37岁的手艺人陈敬国正在利用锔瓷工艺,让破损的陶瓷“重生”。
走进陈敬国的工作室,只见他一手用纸托着紫砂壶,一手小心翼翼地将加热后的锡银合金放到壶的豁口处进行修补。壶的四周,此前已经钉了40余枚锔钉。“听壶主人说,这是朋友十几年前送给他的,后不慎摔碎,又不舍得丢,就找我帮忙修补。”陈敬国介绍,每个月,他都会修复30余件像这样的陶瓷器。
锔瓷工艺是将打碎的瓷器,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修复起来的技术。陈敬国是怎么与之结缘的呢?2010年,在深圳打拼的他,从房东那儿接触到锔瓷工艺。“当时看到一件件破碎的瓷器,在房东的巧手下变得完整,就感觉很神奇。”陈敬国回忆,后来他迷上锔瓷工艺,跟着房东学了两年。不过,当时他不看好锔瓷行业。
直到2019年,陈敬国通过网络发现,业内有不少锔瓷手艺人,修复的作品很精美,就决定从事该行业。为提升技艺,他还专门到上海拜师。学成后,他回到家乡开设了工作室。
锔瓷后的紫砂壶
“锔瓷工艺听起来简单,操作起来却并不容易,根据物件破损的程度,一般有捧瓷、对缝、细绳绑定、绞铜做钉、定点钻孔、锔钉、抛光等十几道工序。”陈敬国介绍,锔瓷有两难,一是打孔,二是要保证滴水不漏。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儿。这话一点不假。”陈敬国打趣道,拼接破碎物件时需要钻孔,多一毫米打穿,少一毫米掉钉,想做到分毫不差,需要苦练才行。
找碴对缝容易,想做到“滴水不漏”却并不简单。陈敬国介绍,要找到最佳角度,让锔钉与起黏合作用的鸡蛋液完美搭配才能实现。
陈敬国在锔瓷时高度专注,有时候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不过,看到破碎的器物在手中变得完整,他会收获满满的成就感。在陈敬国看来,锔瓷虽然无法恢复陶瓷的本来面目,却能通过有残缺之美的物件,留存主人的珍贵记忆。
“每次接货时,对方说得最多的就是物件对其的意义。”陈敬国说,希望坚守自己的事业,用锔瓷这门老手艺帮到更多人。(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吕百营 通讯员 杨慧怡 郑泽坤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