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墓葬出土的文物品类较多,如陶器、钱币、铜镜等,部分保存相对完整……”13日,在洛阳一处考古发掘现场,洛阳市考古研究院考古队员郝君涛正和同事们一起清理文物。
郝君涛站在梯子上拍摄
文物不会说话,却可以通过考古讲述历史。借助对发掘现场、文物遗迹等进行测量测绘、摄影摄像、三维建模等,考古人员获得相关数据并进一步分析,就有可能挖掘出其中隐藏的文明密码。“随着新技术加入,考古事业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前辈们也鼓励我们不断学习新技能。”郝君涛说,单位组织了多次无人机航拍、三维建模等技能培训,期待大家能更加完整、生动的阐释发掘成果。
郝君涛在学校讲考古常识
随着“国潮热”“考古热”兴起,这两年,关于考古的话题频繁登上热搜。然而,一些网友对考古的误解,让郝君涛陷入思考:“考古不是‘摸金’,而是一门科学事业,如何让大家更好地认识它?”今年,郝君涛作为洛阳“考古青年宣讲团”的一员,带着精心制作的课程和考古工具等进校园、进社区,为大家带来考古科普知识和文物保护法律常识。“我们希望在孩子们心中撒下热爱考古的种子,也期待更多人加入保护文化遗产的行列。”在郝君涛眼中,考古学研究不是象牙塔里的学问,推动考古发掘成果走进大众生活同样重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这些是我们青年一代努力的方向。”郝君涛说,考古是自己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我将继续向前辈们学习,求真学问、练真本领,为讲好中国故事、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贡献更多青春力量”。(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智慧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