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墓葬出土的文物品类较多,如陶器、钱币、铜镜等,部分保存相对完整……”13日,在洛阳一处考古发掘现场,洛阳市考古研究院考古队员郝君涛正和同事们一起清理文物。
“这个墓葬出土的文物品类较多,如陶器、钱币、铜镜等,部分保存相对完整……”13日,在洛阳一处考古发掘现场,洛阳市考古研究院考古队员郝君涛正和同事们一起清理文物。
郝君涛提取文物
25岁的郝君涛看起来有一种超越年龄的沉稳。2020年,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洛阳市考古研究院,从此开始了“手铲释地书”的职业生涯。“虽说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可也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郝君涛说,身为土生土长的洛阳人,自己从小就对脚下这片埋藏着数千年历史的土地充满了自豪,这两年,他有幸亲历、见证了多个重大考古项目,“激动与兴奋更是难以言说”。
基建项目工地、城市边缘、乡村田野……身为一名一线考古工作者,这些都是郝君涛日常的工作场所,一年365天,他和同事们穿梭于发掘现场的时间可达300余天。晚上回到办公室,还要整理查阅资料,结束一天的工作常常要到夜里10点以后。
今年夏季,为配合一处重大项目开工,郝君涛作为现场负责人之一,和同事们顶着烈日在数千亩的发掘现场奋战近50天,高效率完成对该区域的考古工作,既确保了地下埋藏文物的安全,也有力保障了工程顺利进行。“那几天气温连创新高,大家在发掘现场汗流浃背,衣服都没干过,可没有一个人请假休息。”郝君涛说,现场各发掘小组的负责人几乎全是“90后”,“这是对我们年轻人的信任,更是我们职业生涯的一笔财富”。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只手铲,一把刷子,一代又一代考古工作者揭开层层尘土,小心探寻人类历史长河的记忆碎片。因此,每次清理遗迹现象,无论规格大小,郝君涛都满怀敬畏:“必须全神贯注、屏息凝神,尽量将全身力量集中到手上,仅靠手腕、手指发力来提取文物。”更具挑战性的是,有些文物十分脆弱出现严重碳化,稍不留神就会彻底散架,所以,剥离文物周围泥土的过程,更要慎之又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