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年的考古工作表明,二里头遗址现存面积300万平方米,是当时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大的都邑。作为王都,二里头的核心地位体现在哪儿?今天,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副馆长赵晓军要从二里头的都邑规划讲起,带您看看这里的王朝气象。
61年的考古工作表明,二里头遗址现存面积300万平方米,是当时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大的都邑。作为王都,二里头的核心地位体现在哪儿?今天,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副馆长赵晓军要从二里头的都邑规划讲起,带您看看这里的王朝气象。
“四合院”式宫殿建筑群位于“九宫格”
二里头遗址平面布局图(资料图)
二里头遗址沿古伊洛河北岸呈“西北—东南”向分布,东西最长约2400米,南北最宽约1900米,北部被今洛河冲毁,现存面积约300万平方米,估计原聚落面积应在400万平方米左右。
这是一座经过缜密规划、布局严整的王国都城。遗址分为中心区和一般活动区。中心区位于遗址的东南部至中部一带,由宫殿区、官营作坊区、祭祀活动区和若干贵族聚居区等组成。一般活动区位于遗址的西部和北部区域,目前仅发现小型地面式和半地穴式房基及小型墓葬。
遗址中心区发现有中国最早的“井”字形城市主干道路系统,并将整个遗址分割成不同的功能区。祭祀区、宫殿区和围垣官营作坊区,沿南北向依次分布于“井”字形道路划分的“九宫格”的中路。中国最早的“紫禁城”——宫城即位于“九宫格”的中心,面积约10.8万平方米,宫城城墙内为宫殿区。宫殿区发现有中国最早的多进院落宫殿建筑群和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大型“四合院”式宫殿建筑群。这些宫殿建筑群形制规整、规模宏大、排列有序,体现了政治和宗教权力的高度集中。祭祀区、贵族聚居和墓葬区、官营手工业作坊区都拱卫在宫殿区周围。
中心区北部发现有中国最早的国家级祭祀遗迹和祭祀区域,有圆形类似于后世的“坛”、长方形半地下的遗迹及祭祀的墓葬。中心区南部发现有中国最早的大型围垣官营作坊区,已发现有专为贵族服务的、中国最早的青铜器铸造作坊和绿松石器制造作坊。在祭祀区和中心区的以东区域分布有较密集的贵族墓葬。
“九宫格”的分布格局与《尚书?禹贡》以山川划分九州的“天下观”十分契合,说明夏代统治者在都邑建设和国家治理中可能已遵循《周礼?天官?序官》所载“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的建国和统治理念,而《禹贡》的九州观念在当时可能也已经出现。
文献中的夏都斟鄩,就是二里头遗址
结合文献记载和考古成果来看,二里头遗址就是夏都斟鄩。
古本《竹书纪年》《逸周书?度年》均记载:“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亦居之。”今本《竹书纪年》记载:“仲康即帝位,据斟鄩。”羿即后羿,为东方夷族的首领,因太康无道、夏民怨愤,其入居当时的都城斟鄩并执政。太康死后,他扶仲康即王位,仍居斟鄩。
那斟鄩在哪儿呢?不同的历史文献指明了同一个方向——
今本《竹书纪年》记载:“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无固,其有夏之居。”《史记?夏本纪?正义》中提道:“《商书》云:‘太康失邦,兄弟五人须于洛汭’,此即太康居之,羿亦居之,桀又居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说:“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国语?周语》记载:“昔伊洛竭而夏亡。”《括地志》表明:“故鄩城在洛州巩县西南五十八里,盖桀所居也。”
据此判断,斟鄩正是位于伊洛盆地西端的二里头遗址,是夏朝自太康至桀时期的王都所在。
“金字塔”统治模式,辐射整个中原地区
夏都斟鄩时期聚落层级分布图(资料图)
除夏都斟鄩规划缜密外,当时的夏王朝统治疆域内也形成了“金字塔式”、分等级管理的统治模式。以二里头遗址为中心,中原地区分布着400余处与二里头有着共同陶器组合、共同文化特征的遗址,它们的分布范围为探索当时的夏王朝统治范围提供了重要参考。
从这些聚落的分布可以看出,当时夏代的社会统治机构大体可分为四级:第一级为约四百万平方米的王都斟鄩;第二级为数十万至百余万平方米的区域性中心城邑,如距二里头遗址不远的巩义稍柴遗址、新郑望京楼城址、荥阳大师姑城址等;第三级为数万至20万平方米左右的次级中心城邑,如集中于郑州至洛阳一带和分布于颍河、汝河流域至三门峡一带的河流水系近旁交通要道的20多处大中型聚落,如临汝煤山遗址、伊川南寨遗址等;第四级为数千至数万平方米左右的村落,如登封玉村遗址、洛阳皂角树遗址等。
考古发现证明,当时的中原腹地,形成了以斟鄩王都为中心,等级结构分明,且由河流水系有效连接的包括整个中原范围的庞大聚落群,很可能已经构成了夏王朝国家政治实体所能够有效控制的地域范围,充分显示了夏王朝所具有的发达的控制网络和统治文明。(洛报融媒记者 智慧 实习生 王奕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