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山黄,又名靠山簧,也称豫西老靠调,是豫西调的前身。豫西调是豫剧的主要流派,流行于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地区,有着庞大的粉丝群。曾经“庄稼佬也会唱几腔”的靠山黄,却早已辉煌不再,陷入了后继乏人的窘境。现在,就让我们回顾一段历史,了解靠山黄与豫西调的前世今生。
靠山黄,又名靠山簧,也称豫西老靠调,是豫西调的前身。
豫西调是豫剧的主要流派,流行于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地区,有着庞大的粉丝群。曾经“庄稼佬也会唱几腔”的靠山黄,却早已辉煌不再,陷入了后继乏人的窘境。
现在,就让我们回顾一段历史,了解靠山黄与豫西调的前世今生。
1、土生土长“靠山吼”
豫剧是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关于它的起源,至今没有统一的结论。
豫西调是豫剧的主要流派,其前身是靠山黄,对此,人们早已形成共识。
那么,靠山黄是怎么来的?
一般认为,它是在豫西山区“靠山吼”的基础上,吸收融合外来声腔而形成的。其真正形成时间,当在清乾隆中后期。
在《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中,已过世的著名戏曲专家周贻白提出:“河南梆子初起时,仅在豫西几县的农村中,靠着山磡(kàn),随便用木板搭一个台子,就可以演唱,因此当地或名为‘靠山吼’。”
今年69岁的乔社斌是嵩县靠山黄第六代传人,也是“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靠山黄代表性传承人”。他经过长期潜心研究,认为“靠山吼”起源于明嘉靖年间(公元1542年前后),形成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600年前后),是豫西山区土生土长的古老戏曲声腔体系,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靠山吼’萌生之初,没有弦乐伴奏,只有马蹄号和排鼓、大锣、大镲(chǎ)等。人们依山搭棚为台,对山吼唱,并取枣木、梨木等对敲作为音节,取名‘梆子’。这就是‘靠山吼’又称土山梆的由来。”乔社斌说,“靠山吼”用真腔大嗓,质朴粗犷,往往有“对山一声吼,十里响不绝”的效果,无论是唱者还是听者,都十分过瘾。
到明万历年间,“靠山吼”开始登上戏台,并用粗糙的弦乐代替了马蹄号伴奏。“我查过嵩县史志等资料,发现嵩县境内的古戏楼大多建于明万历年间,也就是‘靠山吼’的兴盛时期。嵩县南关火神庙有一个‘海市蜃楼’戏场,能容纳观众3000多人,十分罕见。”乔社斌说,当时嵩县涌现出不少名艺人,周边一些县的艺人慕名前来表演交流,一时盛况空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