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早晨,凉风习习。在周公庙博物馆里,一位老先生慢慢走过,布满褶皱的手指抚过斑驳的碑刻,眼里是深深的眷恋。老先生的家离周公庙博物馆不远,他常来这里参加文化活动,对这里的一砖一瓦了如指掌。
|
徐金星在周公庙博物馆里 |
|
秋日的早晨,凉风习习。在周公庙博物馆里,一位老先生慢慢走过,布满褶皱的手指抚过斑驳的碑刻,眼里是深深的眷恋。老先生的家离周公庙博物馆不远,他常来这里参加文化活动,对这里的一砖一瓦了如指掌。
老先生名叫徐金星,1942年出生于偃师,1967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现任洛阳市白马寺汉魏故城文物保管所名誉所长、研究员,长期从事白马寺、汉魏故城的保护工作,以及中国古代史、洛阳古代史、河洛文化等研究工作。
说起自己与历史文物的渊源,徐金星打开了话匣子:“我本身就是学历史的,上大学时学校经常组织我们去各地文物陈列馆参观,我对这方面很感兴趣。”
1973年,洛阳博物馆筹建中州中路的文物陈列馆,急需专业人才,徐金星被招了进来。设计文物陈列、编写文物简介、培训讲解员,他从此与文物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了他挚爱的文博事业,从1973年至2003年退休,他先后在洛阳博物馆、洛阳市白马寺汉魏故城文物保管所工作,30年来一直坚持在文博工作第一线、田野文物保护工作第一线。他担任洛阳市白马寺汉魏故城文物保管所所长17年,成为我市从事田野大遗址保护工作时间最长的老同志。
“那时可苦得很嘞!”徐金星说,“在那个年代,整个白马寺镇就几部电话,每天晚上都是头顶一轮明月、耳听蝉鸣鸟叫睡着的。”在那段艰苦的岁月中,徐金星和同事们积累、探索出了一套在当时具有开创性、科学完备的大遗址保护思路。“也许正是因为当时的环境比较闭塞,我才更能心无旁骛地搞研究。”他说。
文物保护工作是孤独的。每天面对的都是冷冰冰的古迹,徐金星却能从它们身上看到历朝历代的金戈铁马、兴衰荣辱。全身心的投入与热爱,终于让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94年,徐金星主持编制了第一部《汉魏洛阳故城文物档案》,共约75万字,被省文物局评为“优秀保护档案”;1996年,他作为主要编制者之一参与编制了《白马寺文物档案》;由他主编并作为主要撰稿人的《洛阳市志·白马寺志》,是当时关于白马寺资料最完备、内容最丰富、科学性最强的专著,曾获省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由市社科联主持、他和其他9位同志合作完成的《洛河文化论衡》一书,被誉为河洛文化的“百科全书式”著作。
退休后的徐金星依旧为河洛文化的研究与传播不遗余力。由他参与编著的《洛阳——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一书,为我市各界了解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申遗、助推洛阳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资料;他与多位学者合著的《洛阳五千年》《洛阳十三朝》等作品寓科学性、知识性、可读性于一体,对广大读者认识、了解洛阳,提高洛阳知名度和美誉度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洛阳是一座拥有厚重历史的古城,传播家乡文化是我的责任。”秉承着这样的信念,这位头发花白年逾古稀的老人至今仍活跃在与洛阳历史文化相关的社会活动中。(洛阳日报记者 李冰 实习生 张晓音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