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凌晨1时许,54岁的薛瑞泽把刚刚写好的《西晋时期孙氏家族的命运》一文发给编辑,关上电脑,略有不舍地离开了办公室,办公楼的最后一盏灯随着他的离开而熄灭。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重演。
薛瑞泽翻看书籍
几天前,凌晨1时许,54岁的薛瑞泽把刚刚写好的《西晋时期孙氏家族的命运》一文发给编辑,关上电脑,略有不舍地离开了办公室,办公楼的最后一盏灯随着他的离开而熄灭。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重演。
薛瑞泽,河南灵宝人,1996年获武汉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后,到洛阳工学院(河南科技大学的前身)工作,如今是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兼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中国古都学会、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等学会理事。
“白天琐碎事儿太多,学术成果大多是在晚上完成的。”薛瑞泽笑着说,越是夜深人静的时候,思路越清晰,看书写稿的效率越高。《秦汉魏晋南北朝黄河文化与草原文化的融合》《河洛文化研究》等10余部专著,《洛水与中国社会的变迁》《秦汉时期的河流意识》等180余篇论文,以及由薛瑞泽主持的10余项课题,几乎都是他在晚上写出来的。
薛瑞泽办公室的“长明灯”,被河科大的师生津津乐道。他“不待扬鞭自奋蹄”追求学术的精神,使他成为学生们的榜样。一名研究生曾把薛瑞泽办公室的灯光作为熄灯信号,并感慨道:“做学问,首先要能熬夜。‘日积夜累’才是学术丰碑的基座,更难得的是乐在其中、务实求真、淡泊名利、不问报酬、甘于清贫。老师的身教如是也。”在数不尽的深夜独自回家,薛瑞泽和家门口的保安都成了朋友。
“让世界了解洛阳,让洛阳走向世界。”这是薛瑞泽的心声。薛瑞泽曾在市地方志办公室工作,负责编纂新的洛阳地方史志。广泛接触河洛文化后,他深深为这座十三朝古都而感动。之后,他参与主编、撰写了《洛阳——丝绸之路的起点》《河洛文化的对外传播与交流》等相关著作,其中《河洛定鼎地》为洛阳都城文化研究打牢了基础。目前,薛瑞泽把精力投向汉唐期间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变迁研究,这项研究在去年6月成功获批国家社科规划重点项目。
在与河洛文化有关的社会活动的现场,也不时可见薛瑞泽的身影。多年来,他频频参加相关讲座及研讨会,积极建言献策,为河洛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魅力鼓与呼。
在薛瑞泽的书柜里,摆满了泛黄的书籍,透着历史的沧桑。“这些都是老书,有很多现在都买不到了。”提起自己的藏书,薛瑞泽如数家珍。在1994年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他每月仅有150元生活费,可是看到售价200多元的《金石萃编》,他毫不犹豫地将书买了回来,“根本没考虑接下来的一个月要怎么生活”。回忆起曾经“淘书”的故事,薛瑞泽止不住笑了。
2008年,薛瑞泽以河科大学科带头人的身份成功申报并设立了历史学本科专业,填补了该校历史学科设置的空白。转眼多年过去,看着一批批学生毕业并从事河洛历史文化的研究,薛瑞泽万分欣慰。他说,河洛文化光芒万丈,他对河洛文化的热爱永无止境。(洛阳日报记者 朱艳艳 实习生 宋嘉璐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