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副省长、市委书记李亚指出,关键是要打开通道、提升枢纽、强化支撑、厚植优势,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着力加强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让硬环境真正硬起来。
考量一个城市的现代化程度,人们往往会看这个城市的基础设施。
针对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副省长、市委书记李亚指出,关键是要打开通道、提升枢纽、强化支撑、厚植优势,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着力加强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让硬环境真正硬起来。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没有扎实的根基,高楼大厦终究盖不高、盖不好。
九大体系是洛阳实现“四高一强一率先”奋斗目标的支撑,作为九大体系之一,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堪称“支撑中的支撑”。道理很简单,如果基础设施不过硬,洛阳怎能吸引各种创新人才来帮助我们打造现代创新体系?怎能赢得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洛阳现代产业体系的青睐?怎能实现洛阳现代市场体系所需要的“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
“让硬环境真正硬起来”,至关重要!
比如交通。近几年,各地“抢高铁”的新闻不时见诸报端,每个地方都认为:通了高铁,自己就成了“项链上的珍珠”;一旦错过,就将沦为“项链旁边的石头”。从过去的“要想富、先修路”,到现在的“要想强、上民航”,都表明交通基础设施之于地方发展的重要性。就拿洛阳来说,平常但凡与重大交通项目有关的消息,往往最受洛阳人关注,也是这个道理。当前,洛阳区域性重要交通枢纽地位有所下降,加快航空、铁路、公路、水路、运输枢纽场站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构建区内畅通、区外通达的现代综合交通系统,已是十分紧迫的任务。
再比如能源。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强化石能源集约节约利用,加快智能电网建设步伐,是大势所趋。作为能源大市,洛阳不但拥有我省新兴的石化工业区和石化产业集聚区,还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然而,受近两年国际能源价格影响,我市不少能源企业也陷入困境。如何让这些能源企业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早日走出逆境,切实发挥对全市经济发展的现代能源支撑作用,是当下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
又比如水利。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治水兴水提出了更高要求。洛阳水资源丰富,水运开发潜力很大,但如何围绕重点水利工程,增强水资源水环境的承载和保障能力,加速构建复合型、多功能的现代水利网络,是不小的考验。
还比如信息。在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光网城市”作为“十大新词”之一出现。就在去年年底,洛阳正式告别了传统的铜网通信时代,实现了光纤网络全覆盖,迈入“全光网”时代。从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出席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到李克强总理多次对我国的“网速”表示不满,都表明了打通网络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的迫切性。“铺就信息畅通之路”,是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作为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之一,洛阳理应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从基础设施着眼,与一些发达城市相比,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差距,进一步认识到洛阳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的价值与机遇。
不妨看看李克强总理前天在答中外记者问时所说的一段话——
“要说中国经济完不成已经确定的主要经济目标,那是不可能的”,“我们的传统动能还有很大的潜力,因为我们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产业升级有空间。新型城镇化是最大的内需,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还有很多有效投资需求”。
没错。中国经济之所以潜力巨大,正在于中国腹地深广,具有巨大的回旋空间,即便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交通、能源、水利、信息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在中西部地区还有非常大的空间,也是最值得投资的领域。具体到洛阳,一些薄弱的基础设施条件固然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针对薄弱环节正确投资,就是符合产业规律和市场规律,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合理有效投资”,就会对洛阳稳增长做出重要贡献。
“让硬环境真正硬起来”,意味着“支撑中的支撑”必须过硬。
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是洛阳的一项“硬任务”。我们要坚持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按照优化结构、完善功能、适度超前、统筹规划的原则,大力加强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在薄弱环节下大功夫,注重从中开拓经济增长新空间,取得多赢效果。
“硬任务”完成得好不好、是否支撑有力,最终还是要体现在具体的项目上的。在2月底召开的全市重点项目建设推进会议上,一批着力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的重大项目已吹响冲锋号:加快推进郑登洛城际铁路、高铁龙门站枢纽等事关打造区域竞争新优势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打开对外、对内协调发展的通道;加快推进珠江路下穿洛河隧道、新街跨洛河大桥等一大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有效缓解拥堵;积极争取政策红利,积极谋划新的城建项目,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年内开工建设城市轨道交通项目……
打基础、利长远,就是要牢牢抓在手上,一天也不能耽误!(洛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