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一路走来,牡丹文化节由最初的市级节会升级为省级节会,并于去年成功升格为国家级盛会;30年一路走来,牡丹文化节越办越好,常办常新,其经济、文化、社会、品牌影响等综合效益不断放大,已从最初单纯的牡丹观赏,演变成为促进洛阳全面发展的“金字招牌”。
|
“河洛欢歌·广场文化狂欢月”活动开幕式现场。记者 曾宪平 摄 |
|
牡丹花都
广泛增植牡丹、大量运用牡丹元素符号,呈现“满城尽是牡丹花”景象
满城国色天香,笑迎八方嘉宾。
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围绕打造牡丹花都的目标,按照“满城尽是牡丹花”的具体要求,在城市区广泛增植牡丹。其中,在厂矿、学校、社区、单位绿地等300多个地点增植牡丹11.4万株,在牡丹广场、龙门高铁站等地种植牡丹超过10万株;在王城大道、开元大道等城市主干道,牡丹种植数量达18万余株;在洛浦公园、航空港公园等地,种植牡丹7万余株。此外,我市还在瀍河、关林、白马寺、龙门等高速公路出入口互通区,增植牡丹近4万株,营造出“牡丹花海”的亮丽景色。
为迎接今年的牡丹文化节,我市各个牡丹观赏园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提升。国家牡丹园在园内铺设防腐木赏花栈道,连成路网,使游客能近距离欣赏牡丹。王城公园将“玉带桥”北头圆草坪花坛改造成为一个集牡丹观赏、文化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精品牡丹观赏区,并将动物区水禽池西侧草花基地改造成为一处新园林景点。中国国花园在东区增加牡丹与置石、石刻以及其他植物的配置,改善景观效果。隋唐城遗址植物园为满足游客零距离赏花、留影的需求,在牡丹丛中增设了赏花小径、小型广场、木栈道,并增加了多处历史文化符号。
今年的另一大亮点,就是2012洛阳·中国名花展在国家牡丹园举办。展出了魔鬼文心兰、地涌金莲、高山杜鹃、木棉、春赏夏荷等我国各地名花近百种,同时将植物造景、园林技法、地方人文历史文化等有机结合,运用到花展中,让游客赞不绝口。
牡丹扮靓洛城,人花和谐相处。与广场绿地上种植的牡丹合张影,是牡丹文化节期间不少市民逛街时的新选择。在扩大城区道路、街头绿地、观赏园的牡丹种植面积的同时,我市还进一步推广各类牡丹元素符号在各行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在城市出入口、主干道交叉路口、机场、车站、广场等地的显著位置安装融入牡丹元素的大型广告牌,在建筑物立面、公交站亭、桥梁护栏、灯饰等设施上也有各种牡丹元素符号。
不仅白天能赏花,晚上人们依旧能充分感受到“满城尽是牡丹花”的盛况。今年,我市还在城市主干道沿线大型建筑物外墙安装了用电子管绘制的巨幅牡丹花。夜幕下,一朵朵形式多样的“电子牡丹”开放。不少外地游客称赞道:“晚上在洛阳也能看到形态各异的‘电子牡丹’,仿佛置身牡丹花海,洛阳不愧是‘牡丹花都’。”
一朵牡丹花激活了一座城市,形成了一条日渐完善的产业链条。现在,牡丹茶、牡丹酒、牡丹饼、牡丹瓷、牡丹画等牡丹产业正在蓬勃发展,综合效益正在加速释放。正因为如此,今年,我市正式被中国花卉协会授予“中国牡丹花都”称号,这是对洛阳牡丹产业发展的充分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