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近日,世界客属第33届恳亲大会在洛阳圆满举行。
豫西狮舞(资料图片)
南方醒狮与洛阳舞狮
客家及闽南文化是河洛文化的活化石,闽、粤一带民俗——如春节舞龙、舞狮、游神,正月半闹元宵,婚嫁迎亲、闹洞房等,皆有着鲜明的河洛印记。
广东狮舞又称“南狮”“醒狮”,由中原狮舞演变而来。
狮子乃西域物种,东汉时期沿丝路进入洛阳。狮舞原是皇室祭典、佛教祭祀表演项目,汉唐时期兴于河洛民间。在后世的汉人南迁历程中,洛阳等地的狮舞传入岭南,逐渐形成了南方狮舞流派。
客家地区流行的“人龙舞”、舞龙灯等,亦与中原舞龙同源。舞龙始于先秦祈雨习俗。洛阳东关夹马营是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的出生地,流行于东关一带的舞龙灯表演——“东关双龙”享誉古今。宋室南渡后,舞龙灯传入广东等地,成了南方社火的压轴好戏。
此外,福建盛行的春节游神(抬着神像游行)活动,神明赵世子、开道马夫等皆着汉服,与古时洛阳的城隍出巡(抬着城隍爷像游行)如出一辙。
福建土楼
客家建筑与宗祠文化
客家先民披荆斩棘,开荒种地,在闽、粤、赣、湘、桂等地扎根立足,为求自保,大都聚族而居,将房屋修建成高大且封闭的防御性建筑,如客家围屋、排屋、土楼等。
建筑风格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可用于解读人们的心灵世界。客家人、闽南人心向中原,宗族观念极强,其建筑无论形制如何,核心建筑皆是祠堂。
祠堂又称宗祠、祖庙等,主要用于祭祖、供神,乃儒家传统文化的象征。
宗祠制度始于周代。东周王室定鼎洛阳,礼教严明,宗祠起初为天子专有,士大夫不得私建。衣冠南渡后,为凝心聚力,重振儒学,南宋朱熹提倡广建家族祠堂。
宗祠在,根就在。客家人“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家风传承有序,其实是华夏根文化的传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