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近日,世界客属第33届恳亲大会在洛阳圆满举行。
周公庙
中原战乱与汉人南迁
偃师世界客家祖根地纪念公园的石壁上,刻着唐代张籍的《永嘉行》:“黄头鲜卑入洛阳,胡儿执戟升明堂……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说的是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引发了中原汉人第一次南迁浪潮。(详见本报9月24日T01~T04)
历史在循环往复中曲折向前,唐代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及宋代靖康之乱、宋元大混战对中原的重创,不亚于永嘉之乱。
两晋南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广人稀,南迁的汉人大都居于江、淮一带的建康(今南京)、京口(今镇江)等地。待到唐末、宋元时期,一则江南人口已趋于饱和,二则战火时或从中原烧到长江流域,如金军屠戮南宋临安城(今杭州),早先迁居江南的北方汉人,以及后期南渡的汉人,不得不再度南进,向更为偏远的赣、闽、粤、台及海外迁移。
一般认为,客家民系成形于宋元之际。据清《丰湖杂记》载,“今日之客人,其先乃宋之中原衣冠旧族”,闽、粤一带的土著称他们为客,他们亦自称为客人。
洛阳以隋唐大运河沟通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水陆交通便利,是古时北方汉人南迁的重要集散地。由唐至宋,大批汉人从洛阳出发,或走陆路,经荆襄古道入江淮;或沿大运河南下,远迁至江南乃至东南边境。
洛阳桥
百家族谱与河洛姓氏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标志家族系统、血缘关系的姓氏,是客家人、闽南人与河洛人同脉同宗的明证。
南北朝颜之推在《观我生赋》自注中称,“中原冠带随晋渡江者百家,故江东有百谱”。东晋贾弼之“广集众家,大搜群族”,建立了正式的士族家谱档案,为中国谱牒学开了个好头。此后南迁的中原汉人,往往都修族谱、家谱。
传说,在西晋末年南下的中原世族中,有林、黄、陈等八姓迁居闽地,是谓“衣冠南渡,八姓入闽”。自唐至五代南迁的河洛汉人,则有陈、许、林、王等84姓入闽。另据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族谱统计,当地有142姓的先祖是唐宋时南迁的中原汉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河洛百家姓播衍五湖四海,遍及港、澳、台及全球各地华人区。
隋唐洛阳城应天门广场是本届世客会的开幕式现场。在应天门遗址旁的周公庙里,有一通《根在河洛追本溯源》石碑,是台湾赖氏宗亲领头立的。
周公是河洛文化的奠基人。三千年前,他在洛阳制礼作乐,奠定了华夏文明的基调。周公后裔繁衍的姓氏迄今有190余个仍在海内外使用,其中不少是客家及闽南民系中的大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