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的关注报道,“赤膊教授”王林生又一次被推向大众视野,事迹被更多人熟知。他像小麦一样质朴、坚韧的品格收获了众多网友点赞。
王林生在试验田里观察小麦(受访者供图)
近日,随着《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的关注报道,“赤膊教授”王林生又一次被推向大众视野,事迹被更多人熟知。他像小麦一样质朴、坚韧的品格收获了众多网友点赞。
在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与王林生相见时,他显得有些拘谨,但一说起小麦育种科研工作和试验田,他便侃侃而谈,脸上笑意满满。
育种堪比“养孩子”
与大众印象中的“教授”有些不同,仔细观察王林生的双手,上面布满了老茧,手臂也被晒得分了层,一半黑、一半白,这是他钻心科研的见证。
从农村走出的孩子,对土地有着深沉的热爱。凭着热爱,王林生将小麦遗传育种及种质资源创新研究作为一生事业,一干就是40年。
小麦秋种、春管、夏收,生长周期长达8个月。在这8个月间,除日常教学的校园外,王林生最常待的地方便是试验田。
从播种、出苗、抽穗、开花、授粉,到成熟收割,小麦生长的每个周期,王林生从不缺席:“我要第一时间察看小麦生长情况,从产量、株型、品质、抗病虫害等多方面考察小麦品种,再优中选优,培育更高品质的下一代。这工作堪比养孩子。”
试验田与普通农田不同,为了观察不同品种的个体差异,经常一块田里种着数百种不同的小麦材料,最小的种植面积甚至不到2平方米。为了保证小麦材料的纯度,试验田里无法进行大型机械化作业。
于是,麦收时节便是王林生一年中最忙的时候。他要与团队成员按种类一块一块人工收割试验田,并做好分类,标注清楚小麦材料的母本和父本,便于下一年开展育种试验。
“我们在孟津区、偃师区、汝阳县,以及外地都有试验基地。”王林生介绍,仅孟津区的基地就有40亩试验田,今年共收获近2000个品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