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新闻 | 图片 | 洛阳
洛阳田野寻宝记:这份沧桑,让人如此难忘!

会圣宫碑

昔日的会圣宫碑

  在偃师区山化镇寺沟村的凤凰山上,矗立着一通巨碑,碑额题刻“新修西京永安县会圣宫碑铭”,这就是人称“中原第一碑”的北宋会圣宫碑。

如今的会圣宫碑

  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王朝,定都开封。他一直有迁都洛阳的想法,并将皇陵定在巩县(今巩义)。宋真宗时析偃师、巩县、缑氏等地置永安县,“以奉陵寝”。公元1030年,宋仁宗又在紧临汴洛古道的凤凰山上修建会圣宫,以减少祭奠皇陵时的奔波之苦。公元1034年,宋仁宗“奉安太祖、太宗、真宗御容于西京凤台山会圣宫”,并立巨碑纪念此事,就是会圣宫碑。后北宋灭亡,曾经金碧辉煌的会圣宫除了一通巨碑,地面的建筑都被毁了。

  此碑通高9.2米,分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碑首为螭(chī)首,螭是传说中龙之九子之一,其上雕六龙盘绕,篆刻该碑全称“新修西京永安县会圣宫碑铭”;碑身的文字为楷书,全文3024字,记述了会圣宫及周边山川地理,以及北宋太平盛世气象;碑座是一只驮负碑身的巨大赑屃(bì xì),赑屃也是传说中龙之九子之一,上有海水纹图浮雕。会圣宫碑体积之大,为我国现存古碑中所少见,被誉为“中原第一碑”。

召伯听政处碑

  召(shào)伯听政处碑位于宜阳县香鹿山镇甘棠村,高3.5米,宽0.71米。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时任宜阳县知县郭朝鼎为纪念西周开国重臣、政治家召伯在甘棠树下的爱民行为而立此碑,碑正面五个大字“召伯听政处”由当时的河南府尹张汉题写,字体端正。

  召伯,姓姬名奭(shì),是周文王姬昌的庶子、周武王的弟弟,因其封地在召(今陕西岐山西南),故称召伯。

  周武王去世后,召伯和周公一起辅佐刚继位的周成王姬诵。召伯还支持周公东征平定叛乱,深受器重。据《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召伯经常倾听民声,到民间处理各类事务,深得百姓爱戴。他死后,百姓将对他的深切思念寄托于他常憩息于下的甘棠树,对甘棠树爱护有加,“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而这首诗就是《诗经》中的《甘棠》:“蔽芾(fèi)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bá)。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召伯听政处碑是宜阳县现存较为完整的碑,具有较重要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洛出书处”碑

  “洛出书处”位于洛宁县城西约20公里的长水村。这里有两通古碑,一通上有“洛”字,据推测刻于曹魏时期;另一通有“洛出书处”四字,落款为“河南府尹张汉书”,刻于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腊月,由当时的永宁县县令沈育所立。

  上任不久,张汉就沿着洛河一路西行,寻访古迹。在洛宁的西长水村,他看到了一通“字形漫灭不尽识,岁月唯有苍苔知”的古碑,上面只有一个大大的“洛”字清晰可辨。

  古碑西边不远处有龙头山,山上有禹王庙,相传昔日大禹治水功成,有洛龟呈瑞,因此立庙而祀。龙头山再往西是阳虚山,有仓颉造字台……张汉对这些遗迹进行考证后,认定西长水村就是“洛出书处”,并刻碑为记,与“洛”字古碑并立。

  历经岁月沧桑,这两通古碑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如今,河图洛书传说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
来源: 洛阳网    2024-05-17 08:06 [ 责任编辑:崔利利 ] 返回洛阳网首页>>
热点图片
版权声明:洛阳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79-65233520
洛阳日报报业集团简介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豫ICP备0501746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4112012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1608238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豫B2—20060064  
网络服务:(0379)65233606 65233616 业务咨询:(0379)65233618 65233767 传真:(0379)65233529
地址:洛阳新区开元大道218号 报业大厦22层 邮编:471023
本站法律顾问 河南法铎律师事务所 张运超律师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79)65233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