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新闻 | 图片 | 洛阳
洛阳田野寻宝记:这份沧桑,让人如此难忘!

周三王陵

 

  周山属于秦岭山脉,位于洛阳西南郊。山上有东周王陵。因周代称帝王墓冢为“山”,故此得名“周山”。东周二十五位天子皆葬于洛阳,因年代久远,墓主大多难以确认。古籍《水经注》记载,洛水流经周山,周山上有周灵王冢。

  拾级上周山,可见周灵王陵。陵前松柏繁茂,有亭子,亭内有石碑,上书“周灵王陵”,乃清代洛阳知县龚松林所立。有专家认为,周灵王陵是目前已知我国最早的王陵,比秦始皇陵还早好几百年。

  此陵东边不远处,另有三座大冢,乃“周三王陵”。据说,里面埋着东周的三位天子,至于他们到底是谁,尚待考证。

大汉冢

大汉冢

  东汉有十二座帝陵,除汉献帝陵位于山阳(在今焦作)外,其他十一座帝陵都在洛阳,分为南、北两个陵区。其中,北陵区在孟津境内的邙山之上,古冢巍巍,引人注目。

  在北陵区的五座帝陵中,最高大的是“大汉冢”,高55米,占地10余亩。由北向南,一字排开的还有“二汉冢”、“三汉冢”。“大汉冢”曾被认为是汉安帝陵或“明帝显节陵”。不过,如今它更多地被认为是光武帝陵。

北魏孝文帝陵

  瀍河流经邙山,两岸分布着数不清的陵墓,北魏孝文帝的长陵就是其中一座。长陵位于孟津区朝阳镇官庄村南,俗称大冢。与其相距不远的是文昭皇后陵,俗称小冢。

  北魏是鲜卑拓跋部建立的政权,其先祖在东北的大兴安岭一带活动,后来一步步迁到了平城(今山西大同)。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孝文帝拓跋宏决心迁都洛阳,全面推行汉化改革。

  这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重要一步。迁都洛阳后,孝文帝要求鲜卑贵族穿汉服、说汉话、改汉姓、与汉人通婚……他带头改汉姓为元,并杀掉了抵制改革的太子元恂。

  按孝文帝的规定,“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而北魏陵墓区就在瀍河两岸的邙山之上。

唐恭陵

  唐恭陵位于洛阳市偃师区缑氏镇滹沱(音同乎驮)村西南的景山上。唐恭陵是李弘的陵墓,又称太子冢、孝敬皇帝陵。它和唐昭宗和陵一样位于嵩洛古道旁,只是二者命运不同:唐昭宗和陵已被平毁,唐恭陵则保存较为完整。

  作为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的长子,李弘一出生就备受父母宠爱。他生性仁孝,4岁就被立为太子,长大后更是担起了监国的重任。可惜他体弱多病,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四月随父母到洛阳合璧宫避暑,竟在绮云殿暴病身亡,年仅23岁。

  对太子李弘的早逝,唐高宗和武则天非常悲痛。当年五月,唐高宗以谥法中“慈惠爱亲曰‘孝’,死不忘君曰‘敬’”,追谥李弘为“孝敬皇帝”,并以天子之礼将其厚葬于唐恭陵。他还亲书了《孝敬皇帝睿德记碑》,表达对太子的缅怀之情。

唐昭宗和陵

  唐昭宗和陵位于今偃师区缑氏镇景山之侧。天祐元年(公元904年),朱温胁迫唐昭宗迁都洛阳;同年,又指使部下夜闯皇宫,弑杀昭宗。毛泽东评价:“朱温处四战之地,与曹操略同,而狡猾过之。”可谓一语中的。昭宗死后葬于和陵。陵园已不存,只余一小冢孤立于田野中。

  景山古称太平山,属嵩山山脉,伊洛河在山北不远处蜿蜒交汇,奔流入黄河。《新唐书·地理志》记载:“缑氏……有恭陵,有和陵,在太平山,本懊来山,天祐元年更名,东南有轘辕故关。”

  景山一带除了和陵,还有一座唐恭陵,安葬着女皇武则天的爱子李弘。唐朝帝王大多葬于关西,与昭宗作伴长眠嵩洛的,只剩“孝敬皇帝”李弘。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来源: 洛阳网    2024-05-17 08:06 [ 责任编辑:崔利利 ] 返回洛阳网首页>>
热点图片
版权声明:洛阳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79-65233520
洛阳日报报业集团简介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豫ICP备0501746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4112012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1608238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豫B2—20060064  
网络服务:(0379)65233606 65233616 业务咨询:(0379)65233618 65233767 传真:(0379)65233529
地址:洛阳新区开元大道218号 报业大厦22层 邮编:471023
本站法律顾问 河南法铎律师事务所 张运超律师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79)65233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