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王城公园新春灯会宣传片,一条“火龙”腾空而起——民间非遗技艺舞龙表演,让在场观众热血沸腾。其中,一个手持火把、时不时向空中放出一团焰火的古稀老人更是引人注目。
17岁担“大龙”重任,主要角色“火担子”
我第一次耍上“大龙”是1967年。那时我17岁,当时我已经在厂里上了三年班。年龄到了,接替上阵是顺理成章的事。
那时候耍龙,连龙灯都是自己做的。
南关曾是水陆码头,聚集着小商贩、手艺人、劳工等,不缺木匠、竹匠。扎龙灯的人就是木匠或竹匠出身,我们这代人里,会扎龙灯的要数杨氏叔侄——比我大两三岁的杨老鳖(名明州)和他七叔杨柒定。
龙身扎好后糊两层纸,第一层用硬一点的纸打底,外面糊一层棉纸,除了龙头、龙尾,中间有七截身子。最外面披上“龙皮”,那龙皮是我们用面粉袋一块块缝起来的,缝好后,再用红色、黄色画上龙鳞,栩栩如生。
舞龙的人拿的棍子上装片木板,那上面有眼儿用来点油柱儿,就是靠油柱儿把龙灯点亮,耍的时候还要小心,防着把龙灯烘了。
南关舞龙,龙头是李家的,龙尾是杨家的,谁也别跟人家抢活,那是公认的好。我担任的角色是“火担子”,一手掂一个铁丝编的笼子,里面是烧好的木炭。“火担子”一般有6个,在旁边护着龙,边走边舞抡,一是为了好看,烘托气氛,二是到该表演的时候,我们几个舞抡着火担子,人们连连后退,这场地不就打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