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一项项考古新成果的公布,位于四川广汉的三星堆遗址备受关注。一些细心的网友发现,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有一部分与二里头文物十分相似。两个相隔上千公里的遗址,出土文物咋会“撞脸”呢?今日,记者就此采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考古队队长赵海涛。
近日,随着一项项考古新成果的公布,位于四川广汉的三星堆遗址备受关注。一些细心的网友发现,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有一部分与二里头文物十分相似。两个相隔上千公里的遗址,出土文物咋会“撞脸”呢?今日,记者就此采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考古队队长赵海涛。
“撞脸”器物一:陶盉
二里头陶盉
三星堆陶盉
三星堆与二里头“撞脸”的文物主要有三种,分别是陶盉、镶嵌绿松石铜牌饰、牙璋。
从结构上看,三星堆与二里头的陶盉都是“三条腿、手叉腰、顶半开”,顶部有一短小的管状流。从风格上看,两者都属于“瘦高”型,比如都是“长腿、束腰”与一些地区流行“矮胖”型陶盉明显不同。
即使以现在的路程计量,二里头遗址和三星堆遗址也有着上千公里的距离,更不用说当时来往两地有多艰难。那么,为什么两地出土的陶盉有诸多相似之处?究竟是谁影响了谁?
赵海涛介绍,根据目前的考古资料,陶盉起源于中原地区,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河南龙山文化遗址中就出现过这种器物,而在同时代,整个长江流域都难见到与中原典型陶盉相同的器物。
到了二里头时代,二里头文化继承本地龙山文化的陶盉并加以发展,成为贵族专用的酒礼器。此时,三星堆文化突然出现了器型非常成熟且与中原相似的陶盉,这很可能是外来输入的结果。他认为,三星堆的陶盉是受二里头文化的影响出现的。不过,究竟是从二里头文化直接输入,还是从其他文化间接输入,目前仍无法确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