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刚亮,在洛宁县西山底乡北村村,52岁的村民杜清民就出门了。他把家里的两头牛牵到村口的一片草地上拴好,回家做了早饭,为偏瘫在床的父亲擦脸、翻身子。伺候老人吃完饭,他才返回村口。
杜清民放牛
近日,天刚亮,在洛宁县西山底乡北村村,52岁的村民杜清民就出门了。他把家里的两头牛牵到村口的一片草地上拴好,回家做了早饭,为偏瘫在床的父亲擦脸、翻身子。伺候老人吃完饭,他才返回村口。
这时,不少同村的养牛户也牵着牛来了,望着大大小小十几头牛甩着尾巴在草地上踱步,忙活了一早上的杜清民终于可以放松,和记者攀谈起来。
有好几年,杜清民都没敢像现在这样放松了。前几年,为养活全家6口人、供孩子上学,他一个人到山东、浙江打工,虽然一年能挣两三万元,但日子仍然过得紧巴巴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杜清民渐渐感觉力不从心,但他想坚持再干几年,等孩子们成家立业,家里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
天不遂人愿。在母亲因病去世后,2015年,他的父亲偏瘫了,他借了亲戚、朋友几万元钱给父亲治病。因父亲需要人贴身照顾,所以他不能再长时间出去打工了。在家里最需要钱的时候,最稳定的经济来源断了,这让他急得不知所措。
2015年,在北村村精准扶贫会上,“到户增收”项目让杜清民看到了希望。
养牛,这个增收项目很符合杜清民家的现实情况。养牛不用花太多精力,还能享受“到户增收”扶贫补贴。于是,当年杜清民又咬咬牙,向亲戚、朋友借了钱,花1万多元买了一头母牛。没过多久,他就领到了政府的4000元补贴。
“你看,把牛牵出来,俺其实不用怎么管。”杜清民笑着说,他家的牛可聪明了,自己会到路边的小河里喝水,放一天不管都没事儿。
养牛让他有充足的时间照顾父亲,稍微闲下来一点儿,他就会去乡里打点儿零工,每个月有1000多元收入。
今年开春,杜清民养的牛生了一头公牛,卖了4000多元,他用这笔钱还了一些债,顿感肩上的担子轻了不少。第二批“到户增收”项目启动后,上个月,杜清民又凑钱买了第二头母牛。根据今年的政策,他能拿到比之前更多的补贴。
“将来,母牛如果生的是公牛就卖了,如果生的是母牛就继续养。它们春夏吃草,秋冬吃麦秸秆和玉米秆,养牛成本并不高,这样一天一天努力着,日子有盼头!”望着正在低头吃草的牛,杜清民兴奋地说。
在和养牛户们的交谈中,记者得知,因病致贫的现象在北村村并不少见。对于老人、失去重体力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家里有病人要照顾的村民,通过“到户增收”养牛脱贫,确实符合他们的实际需要。在村口这片草地上,牛儿们让这些村民又燃起了对未来的希望。(洛阳晚报记者 郭秩铭 通讯员 赵笑菊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