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天刚亮,52岁的洛宁县西山底乡北村村村民杜清民就出了门。他把家里的两头牛牵到村口的草地上拴好,赶回家做了早饭,为偏瘫在床的父亲擦擦脸、翻翻身子,又伺候老人吃了饭,这才返回村口。
22日天刚亮,52岁的洛宁县西山底乡北村村村民杜清民就出了门。他把家里的两头牛牵到村口的草地上拴好,赶回家做了早饭,为偏瘫在床的父亲擦擦脸、翻翻身子,又伺候老人吃了饭,这才返回村口。
这时,不少同村养牛户也牵着牛来到了这片草地。望着大大小小十几头牛甩着尾巴在草地上悠闲地踱步、啃草,忙活了一早上的杜清民也放松下来。
有好几年,杜清民都没敢这样放松了。前几年,为了养活全家6口人,同时供孩子上学,他一个人到山东、浙江打工,一年挣两三万元,兜里很紧巴。随着年龄增长,杜清民渐渐感觉力不从心,他想再坚持几年,等孩子们成家立业,日子总会好起来的。
天有不测风云。杜清民的母亲因病去世后,2015年,父亲又偏瘫了。家里不但欠了亲戚朋友几万元医药费,老父亲还需要贴身照顾,他也不能再长时间出去打工了——最需要钱的时候,钱最重要的来路却断了!杜清民急得不知所措。
在北村村精准扶贫会上,“到户增收”项目让杜清民看到了希望。养牛项目很符合他家的实际情况,不用费太多精力,还能享受“到户增收”扶贫补贴。于是,杜清民咬咬牙向亲戚朋友借了钱,花1万多元买了一头母牛,没多久,他就领到了政府补贴的4000元钱。
“你看,把牛牵出来,我不用咋管。”杜清民笑着说:“俺家的牛可‘聪明’了,它会自己到路那边的小河里喝水,在这儿放一天不管都没事儿。”
放牛闲散时间多,解放了杜清民的双手,他有充足的时间照顾父亲。空闲下来,他会在乡内找点零工做做,每个月还有1000多块钱的收入。
今年开春,杜清民养的牛生下一头公牛犊。他把牛犊卖了,收入4000多元,还了一些债,顿感肩上的担子轻了不少。第二批“到户增收”项目开始实施后,上个月,杜清民又凑钱买了第二头牛,根据今年的政策,他能拿到比去年更多的扶贫补贴。
“将来母牛生小牛,如果是公牛犊我就卖了,如果是母牛犊我就继续养着。它们春夏吃草,秋冬吃麦秸秆和玉米秆,养殖成本并不高,这一点一点积攒着,日子一定有奔头!”杜清民兴奋地说。(洛阳日报记者 郭秩铭 特约通讯员 赵笑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