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早晨,汝阳县刘店镇红里村村北的食用菌大棚内,王忙菊正忙着采摘香菇。在不远处的村子里,她的丈夫赵平须已开始打扫鸡舍、清点鸡蛋。
赵平须给鸡喂食
13日早晨,汝阳县刘店镇红里村村北的食用菌大棚内,王忙菊正忙着采摘香菇。在不远处的村子里,她的丈夫赵平须已开始打扫鸡舍、清点鸡蛋。再过两个小时,王忙菊采摘的香菇会在市区超市销售;赵平须收捡的鸡蛋,也将被拉往大大小小的市场。这个曾经的贫困户,在一个个忙碌而平凡的清晨中,走近心中的好日子。
家门口务工,每月工资近两千元,还不耽误接送孩子
3个月前,王忙菊成了“上班族”,工作地点就在村北的食用菌基地。
这是村里的扶贫项目之一,总投资10.2亿元,计划建设150个食用菌大棚,随着先建成的10个大棚试验性投产,她第一次接触到了香菇种植。
“种香菇还挺有意思,翻袋、浇水、搬运、采摘,大棚内好多设施都是自动的,不费劲儿!”王忙菊说,她每天工作8个小时,不耽误接送孩子上学、放学,自己还有午休时间,每个月能拿到的工资将近2000元。
红里村地处丘陵地带,耕地少而且贫瘠。王忙菊家有8口人,以前主要靠家里的4亩多地养活。“比起种地靠天吃饭,现在上班就是‘旱涝保收’。”王忙菊说,村里把务工的机会优先给了贫困户,她得好好干。
爱心捐款帮他重建鸡舍,再燃创业热情
43岁的赵平须是个挺能干的人,可是运气不太好。在摆脱贫困的道路上,他几经努力,可总是遭遇挫折,直到去年,他觉得自己“转运了”。
赵平须家的鸡舍,在距离他家大约50米外的一个小土坡上,长30多米,宽约2米,里面有1000多只鸡,每天能产100多斤鸡蛋。
这不是他第一次养鸡。“2008年,我借钱养了两三千只鸡呢!”赵平须说,因为当时受禽流感的影响,最终赔了将近3万元,给家里贫困的境况雪上加霜,“没钱,再也不敢折腾了”。
去年,在驻村第一书记王智的动员下,赵平须再次鼓起创业的勇气。“王书记拿来了河南科技大学师生的1万多元捐款,我重建了鸡舍,买了鸡苗。”赵平须说,学校还免费送来了3只品种羊,“好运气来得太突然了!”
创业加务工,甩掉“贫困帽”
下个月,赵平须家的羊就要生小羊了。到时候,河南科技大学的专家还会来对他进行技术指导。说起这些,他高兴得合不拢嘴。
“这几天鸡蛋的价格也涨上来一些,心里踏实多了。”赵平须说,现在家里的收入在稳步上涨,去年甩掉“贫困帽”,下一步,他要争当致富带头人。
相关链接
大产业+小产业,是长期有效的扶贫方式。
在红里村,贫困户家里发展的小产业,如养鸡、养牛、养羊等,让他们快速见到收益,摘下“贫困帽”;而食用菌基地是拉动就业的大产业,给贫困户带来长期稳定的收入,降低了他们因突发的天灾、人祸等返贫的概率。
扶贫的目光要长远,把着眼点放在致富上,大小产业同步推进,贫困户才能真正过上好日子。(洛阳晚报记者 智慧 通讯员 丁霄毅/文 记者 杜卿/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