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与义(公元1090年至公元1138年),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宋·陈与义《咏牡丹》
陈与义(公元1090年至公元1138年),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他是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这首诗作于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当时陈与义以病告退,寓居浙江桐乡。他虽身离官场,但对国事非常关心。陈与义是洛阳人,洛阳以牡丹闻名天下,因此他见到眼前牡丹盛开,勾起了伤时忧国的情感,写下了这首传布人口的佳作。
“一自胡尘入汉关”,金兵入汴,自己流离失所,漂泊无依。“十年伊洛路漫漫”中“路漫漫”既是说离自己的家乡洛阳(伊水、洛水)是路途遥远,又是说家乡被金兵占领的时间长达十年之久。“路漫漫”三字,表现了诗人很复杂的心理,既是说国运不昌、中原沦陷,无由再游故地、再赏洛阳牡丹,也是痛惜家国,同时又感叹自己前途渺茫。
“青墩溪畔龙钟客”,由国事、家事、自身事,感怀自己老态龙钟,独自在桐乡青墩溪边,默默地对着牡丹。“独立东风看牡丹”表达非常含蓄。独立花前,不忍离去,显然不单独是赏花,更主要的是怀旧。所怀内容,就是上文感叹“路漫漫”的无限心事。这样收煞,诗便充彻着凄凉悲伤,于平淡处涵有浓郁的情感。诗到末二字方才点题“牡丹”,使前面所流露的感情,有了合理的解释,是点睛之处;到这句,读者才领会到,诗中的怀旧,都由独立看牡丹而生发。
短短四句诗,使人仿佛见到诗人独自一人在牡丹花前怆然伤怀,悲苦欲泪,给人以强烈的感受。作者通过牡丹而强烈地表达出了对故乡深切无尽的思念及对前景的无望与悲苦万千的愁绪!(蝶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