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的时间,让一个个稚嫩的孩童变得两鬓斑白,但恒久不变的是师生深情。昨日上午,在老城区中州路一家酒店内,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师生聚会。古香小学1965届六(二)班的23位毕业生,在半个世纪后,与当年的校长和任课教师再次聚首,细话师生情、同窗谊,并补拍了一张半世纪前就应该拍的“小学毕业照”。
迟拍半个世纪的“毕业照”
50年的时间,让一个个稚嫩的孩童变得两鬓斑白,但恒久不变的是师生深情。
昨日上午,在老城区中州路一家酒店内,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师生聚会。古香小学1965届六(二)班的23位毕业生,在半个世纪后,与当年的校长和任课教师再次聚首,细话师生情、同窗谊,并补拍了一张半世纪前就应该拍的“小学毕业照”。
相见仍相识
“还认识我不?”
“咋不认识?咱俩可是最要好的伙伴!”
昨日上午10时许,年过六旬的董杏花刚进酒店包间,便一把拉住刘海燕的手,眼泪唰地流了下来。刘海燕为董杏花佩戴好红领巾,两人紧紧拥抱在一起。
当82岁的老校长王群才和75岁的数学老师徐灵会出现在大家面前时,大家都围了上去,把鲜花献给他们。
“这是我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王群才吐字清楚,思路清晰,还即兴作诗一首:“师生相见格外亲,知心话儿暖人心。互相问候话不断,千言万语说不尽。”
班长牛冬茹激动地说,从懵懂无知的少年,到历经沧桑的老人,中间经历了很多事,但回忆起来,小学这段日子最纯洁、最美好,足以用一生去感念。
人生如白驹过隙,全班54人中已有8人去世。虽然他们中的大多数都生活在洛阳,但很少出现“交集”。
补拍“毕业照”
“我们那时生活很艰苦,刚经过三年自然灾害,加上兄弟姐妹多,多数同学家连红薯馍都吃不起。”学习委员李秉军提起当年的求学生涯,感慨不已。
每天天不亮,同学们就提着煤油灯去教室早读,到上午第三节课,就饿得肚子咕咕叫,浑身没劲儿。“唐承明跟父亲从上海来支援洛阳经济建设,家庭条件好,每天拿一个花卷馍到学校,一瓣瓣分开送给生活困难的同学,现在想起来还特感动。”李秉军说。
坐在旁边的唐承明笑了:“哪有这样的事儿?我咋不记得?”
小学毕业后,大部分同学做了下乡知青,有的直接进厂当了工人,或平淡、或坎坷地走完了大半生。
去年,班主任陈国琳百岁,有几个同学一起为她过了生日。这次聚会,她因身体欠佳未能到场,给大家留下了遗憾。
因当时条件有限,六(二)班没有拍毕业照,聚餐结束后,23位同学建议补拍一张“毕业照”。
拍照时,同学们提议为陈国琳在第一排中间留下空位置,等照片拍好后再通过技术合成,拼成一张完整的“毕业照”。
临别之时,大家约定:珍惜健康,保重身体,来年再聚首。
(洛阳日报记者 常书香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