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卢氏,夏禹导洛的传说,至今仍让人津津乐道。5月19日,“溯源洛阳——洛阳作家走洛河”采风团的作家们来到三门峡卢氏县,并前往夏禹导洛处,探寻发生在这里的故事。
|
夏禹导洛处 |
|
核心提示
相传,秦朝末年,秦人卢敖避乱在卢氏境内炼丹除疫、得道成仙,当地百姓感念其功,以其姓命名此地,卢氏因此得名。
在卢氏,夏禹导洛的传说,至今仍让人津津乐道。5月19日,“溯源洛阳——洛阳作家走洛河”采风团的作家们来到三门峡卢氏县,并前往夏禹导洛处,探寻发生在这里的故事。
此处地名“山河口”,河道收窄风景秀
当日上午,我们来到距卢氏县城约20公里的范里(蠡)镇山河口,传说中的夏禹导洛处就在这里。
当地文化学者任耀榜说,相传,夏禹之时,洛河水流经这里,因山石堵塞、河床未开,河水四处漫延,导致周边农田被淹。大禹得知后,率领勇士在此劈开一道口子,将洛河之水导出,沿熊耳山流淌,自此,百姓过上了丰足的生活。
我们看到,目前的夏禹导洛处修建了一座大桥,名曰“山河口石拱桥”。桥下洛河水由南至北而流,并不湍急。站在桥上向南望,河道很宽,约有150米。桥北河道较狭窄,两侧高山耸立,风景秀丽。
自南向北,洛河在这里由宽变窄。据说,登高至河道两侧的山顶俯瞰,酒瓶的样子更为明显。
据介绍,下游故县水库的建成以后,游船可从此直抵库坝,使该地区成为“小三峡”旅游点。
大禹治水被传颂,劈山导洛乃传说
在山河口石拱桥西头,有一堵石墙,上有字迹,其中“神禹导洛处摩崖题记迁移碑记”较为清晰,上书“山石堵塞,聚集成湖,禹率领群勇劈山开石,导洛水东流,遂挥械于峭壁上留一古‘雒’字……”。
卢氏县史志办副主任、县作家协会主席李啸东说,清代卢氏知县刘应元在山河口凿石刻诗,留下大型摩崖题记“神禹导洛处”。此外,崖上还有“雒”字,相传为夏禹在此劈山导洛后挥械而刻。
记者看到,在山河口石拱桥两头的悬崖峭壁上,确实有看似开凿过的痕迹,其他山崖却是郁郁苍苍的,并无开凿痕迹。
李啸东说,无论是神禹导洛处摩崖题记,还是峭壁之上的“雒”字,都真实存在,它们原在河西侧禹王台附近的峭壁上,后被复制于山河口石拱桥桥头。因年代变迁,目前峭壁之上的“雒”字已难觅其踪。
虽然这些字迹真实存在,但是李啸东认为夏禹导洛只是一个传说,并非确有其事。
李啸东说,根据他的考究,卢氏县境内的大山早在3.5亿年前就已经形成。此处的山体间隙虽较为狭窄,但洛河水仍可顺山缝而流。每到夏天,洛河上游水涨,狭窄的山缝或许并不能将水及时排出,故给两岸百姓带来洪灾。夏禹用疏导的方法,导小水入川,导川入海,不仅消除了洪水之灾,还为农业生产发展创造了较好的条件。他也因治水有功,造福于世,被尊称为“大禹”或“神禹”。夏禹导洛,只是后人因对其崇敬而编撰的传说罢了。
洛水流经卢氏境,如今百姓享恩惠
记者看到,在山河口石拱桥下面,停泊着几艘船,当地百姓说,这是从洛宁县驶来的客船。
山河口位于卢氏县范里镇涧底村,如今这里已成为一个渡口,名为涧底村渡口。此处距范里镇集市约两公里,洛宁县故县镇的百姓经常来此赶集。
不大一会儿,一艘客船在此靠岸,有七八名乘客下船。今年49岁的船主王安吉说,他是洛宁县下峪镇沙沟村人,渡船的营生已干了20余年。沿洛河逆流而上,洛宁县故县镇距离这里不过30公里,当地百姓常从故县水库乘船来范里镇赶集。
李啸东告诉我们,洛河全长447公里,其中流经河南境内366公里,而流经卢氏境内113公里。近年,卢氏在洛河上修建了数座水电站,除供电外,还可为农田灌溉,其中火炎水电站可灌溉县城周边旱地近万亩。昔日的旱土地,如今已成“米粮川”。(洛阳日报记者 李三旺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