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河,古称雒水,是黄河三门峡以下最大支流。
据《伊洛河志》记载,洛河从陕西省蓝田县、洛南县一带发源,向东流入河南后,经卢氏、洛宁、宜阳、洛阳、偃师,最终在巩义汇入黄河,全长467公里。
13日下午,“溯源洛阳——洛阳作家走洛河”采风团一行来到巩义市河洛镇神北村附近的河洛汇流处,近距离感受黄河与洛河“相拥”的壮观场景。
两水交融,“河”“洛”分明
在河洛汇流处,但见水天一色,约50米宽的洛河静静流淌着,宛若少女满含热情地投入“母亲”黄河的怀抱。河洛汇流处形成一个夹角,洛河水在这里冲出一道几百米长的白痕,黄河水受到冲击形成回流,泛起处处旋涡。
洛河与黄河交融后,两河“相拥”继续向东流去。
河洛汇流处现已成为巩义市最著名的旅游度假区。在黄河岸边,附近的村民开发了农家乐、越野车、游乐场、游艇、垂钓等多个休闲娱乐项目。经营了十几年饭店的何老板说,洛阳小浪底水库没有蓄水前,这里黄河水黄、洛河水清,水流也比现在的大得多,汇流处激起的旋涡像极了太极八卦图案。“现在水清了,水面也窄了,太极图只有在小浪底调水调沙期间才能看到。”他说。
在神北村旁有个神都山,乾隆十年(公元745年)《巩县志》记载:登上神都山顶,河洛汇流的壮观景象一览无余……两水清浊交汇,河洛分明。
巩义与洛阳渊源颇深
在巩义,洛河有两个名字:洛河、清河。当地人最习惯的称谓是后者,这与巩义人对河洛文化的强烈认同感有关。
在仓西村用洛河水培育出的“仓西萝卜”香甜可口,能当水果吃。当地人认为,在武则天创立的水席中,燕菜所使用的“东关萝卜”便是当地进贡的。
被誉为巩义“活字典”的著名作家贺宝石说,巩义原先名叫孝义,在解放前一直归洛阳管辖,是洛阳地区的一部分。相传东周灭亡后,皇族们一路逃至巩义,在这里建立了一个“小东周”并执政数年,由此可见巩义与洛阳的渊源。
航运富了康百万,也富了巩义
作为黄河最大的支流之一,洛河自古就有舟楫往来。从周公营造洛邑开始,历朝历代对洛河的开发从未停止。
隋炀帝时期,先后建成的通济渠和永济渠,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西通关中、南至江淮长5000余里的水上运输线。这也使巩义受益良多。
“巩义航运的发达程度不在洛阳之下。”贺宝石说,洛河原来河宽250多米,水流量大,常年有水,是古代洛阳东通的主要水路。巩义沿洛河有大大小小的码头、渡口13个,沿河居民也多以漕运为生。
小黄冶村曾是唐三彩的发源地,隋唐时代的官窑遗址林立于此。据文物部门考证,1000多年前,这里出产的精美唐三彩沿洛河官道上溯至东都洛阳,进贡到皇家,自此名满天下。
依靠着独特的区位优势,巩义的漕运业逐步发展起来,最具代表的就是康百万家族。
新中国成立后,巩义成为全国乡镇企业发祥地之一。早在20世纪70年代,回郭镇领办社队企业的经验,被毛泽东誉为“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经过近40年的发展,巩义现有规模企业426家,上市企业7家。
“有钱。”这是多数人对巩义的评价。城区人住高档小区,开着私家车到郑州消费;新农村整洁漂亮,村民都在工厂上班……
洛河被巩义人视为家乡河。千百年来,洛河与巩义人相依相伴,也为他们带来了财富。(洛阳晚报记者 徐翔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