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个“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即将到来。4日,洛阳市市场监管局12315指挥中心工作人员走进洛龙区定鼎门办事处修文坊社区,结合日常受理的案例为居民普及消费维权知识。
第42个“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即将到来。4日,洛阳市市场监管局12315指挥中心工作人员走进洛龙区定鼎门办事处修文坊社区,结合日常受理的案例为居民普及消费维权知识。
记者选取了几个与老年消费群体有关的内容,快动动手转到“相亲相爱一家人”群里,给家里的老人提个醒吧。
方式一:会销模式,听讲座、免费体验、免费体检
案例重现:
去年10月,家住西工区的张女士家附近新开了一家美容店,商家推出“1元领30个鸡蛋”活动吸引了不少老年人,退休在家的张女士也去了。领完鸡蛋以后,商家邀请老年人免费体验一款按摩仪器,并推荐一款“稀土”养生项链,称其“原材料为稀土永磁之王材料”有治疗高血压、颈椎病等功效,原价好几万,面向到店优质客户仅需6000多元即可购买。在前期体验免费按摩仪器时,张女士等老人已被商家“忽悠”,因此面对“巨额优惠”的养生项链时便掏钱购买,到家后和儿女发生了一场退货与不退货的“拉锯战”。
执法人员提醒:
这种模式组织和召集老年群体时,往往是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比如早上或中午,某饭店或某培训教室等。先吸引老年人观看一些“私域健康直播”,打造健康专家、中医传承人等人设,再利用看似专业的特定话术,通过夸大宣传、虚假承诺等方式,向老年人推销理疗按摩仪、磁疗床垫、珠宝手链项链、保健食品等“神药”“神器”等高价商品。当老年人被“忽悠”成功后,往往很容易冲动消费。
需要提醒的是,保健食品属于辅助性食品,没有医疗效果,消费者不要为了急于治疗某种疾病而轻信商家宣传,进而大量购买食用。如果确实有需要的话,首先要和家人沟通,还可以咨询营养专家给予专业指导。购买之前要详细查看销售方的主体资质、商品标签标识,核对清楚是食品还是保健食品等,购买后一定索要票据,一旦遇到纠纷可举证维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