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皮日休评价隋炀帝开大运河,“在隋之民不胜其害也,在唐之民不胜其利也”。皮日休要是穿越到现在,想必会把后半句改成“利在千秋”。咱请他去参观洛阳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简称运博),看看洛阳运河一号、运河二号古沉船(简称运河一号、运河二号),这可都是洛阳运河水系沿用千年而不衰的有力证明。
铅壶和铅瓶
洛阳运河一号古沉船
唐代诗人皮日休评价隋炀帝开大运河,“在隋之民不胜其害也,在唐之民不胜其利也”。皮日休要是穿越到现在,想必会把后半句改成“利在千秋”。咱请他去参观洛阳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简称运博),看看洛阳运河一号、运河二号古沉船(简称运河一号、运河二号),这可都是洛阳运河水系沿用千年而不衰的有力证明。
运河故道现沉船
2013年9月,在偃师首阳山洛河北岸的滩地上,因中州渠南岸垮塌,渠水冲出一条古沉船。这就是运河一号,一艘清代沉船。
考古人员发现,沉船所处位置正是隋唐大运河漕渠故道,同时也与汉魏洛阳城阳渠的故道有所重合。洛阳古船的空白就此被填补,证明了洛阳汉唐漕运体系历经千年而不衰。
运河一号船长约20米,宽3米多,残存船体最高处有1.42米。船尾有舵口,舵已缺失。船上共有13个船舱,中部设置货舱,首尾为生活舱,其中一个生活舱的地板上留有生火做饭熏烧的痕迹。这是一艘小型内河客货两用运输船,具有拖运功能,动力是人力和风力共用。
在运河一号东南部,出土了运河二号,两者相距7.8米。运河二号船体侧翻,残损严重,仅保存前半部分,其形制估计跟运河一号差不多。
在运河二号北侧的地层中,散落着瓷罐、瓷坛、青花瓷碗、马镫、铁瓢、铁灯、木钻、铅壶、铁锤、斧、锛、剪等船上物品,其中不少现陈列在运博的展柜中,木头腐朽不堪,铁器锈迹斑斑,铅瓶沧桑古朴……
他们坐的什么船
从运河一号船体的磨损程度来看,船主应是经验丰富的航行者,那么,如此大体量的船为何会沉入水底?
唐代洛阳城有明确记载的水灾就有23次,不仅造成人员大量伤亡、房屋损毁,也冲毁了不少船只。其中,《新唐书》记载开元四年(公元716年)七月,“洛水溢,沉舟数百艘”;《旧唐书》记载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七月,“瀍水暴涨入漕,漂没诸州租船数百艘,溺者甚众”。据此,考古人员推测,运河一号可能是在风暴或洪水中被打翻入水,淤沉下来的。
“沉舟侧畔千帆过”,在运河一号、运河二号之前及之后,大运河上船来船往,多少历史人物乘船在运河上漂过。
隋唐大运河上的第一位船客是隋炀帝,他有一个豪华皇家船队。据《隋书》记载,隋炀帝专门派人去江南采木,造龙舟、楼船等数万艘。其中楼船数百艘,在船队中主要作为官船使用,因船高艏宽、外观似楼而得名。
运博有隋代楼船复原船,按1︰2的比例进行复原,船长19.5米、船宽5.7米、船深1.9米、船高8米、主桅高13.6米、艏桅高11.3米、船载重约60吨……站在馆内仰望楼船,不禁想象起隋炀帝下扬州的盛大场面。
思绪随波荡漾,从隋漂到唐,唐代文人在大运河上乘的又是什么船?
公元806年,孟郊来洛做官,穷困的他应该不会坐多好的船,母亲随行怕是吃了不少苦。公元811年,卢仝从洛阳南下,去扬州卖旧宅,后来租船回洛阳,孟郊诗云“卢仝归洛船,崔嵬但载书”,满载书籍的船,想必做了不少防水工作。
白居易不差钱,公元824年,他从杭州卸任回洛阳,船上载着天竺石和华亭鹤。公元829年,他从苏州卸任回洛阳,船上则有太湖石、白莲、折腰菱、青板舫,随行应该还有樊素、小蛮等一众江南歌妓,他们乘着多大的船呢?比隋代楼船小一点?比运河一号大一点?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杨文静 通讯员 杨浩烨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