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教师队伍中,明显女教师更多,但在整个中国古代,叫得上名字的女教师屈指可数,其中有两位曾在洛阳生活,一是班昭,一是李清照。
明天教师节,祝老师们节日快乐!
在如今的教师队伍中,明显女教师更多,但在整个中国古代,叫得上名字的女教师屈指可数,其中有两位曾在洛阳生活,一是班昭,一是李清照。
女师是干什么的
老师好!老师您辛苦了!
如今我们普遍称教师为老师,这个词是有渊源的。
在《汉语大词典》中查“老师”,第一个义项是:年老辈尊的传授学术的人。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意思是田骈等人在齐襄王时都已去世,此时荀卿年最长,是资历最深的老师。第二个义项是:泛称传授文化、技艺的人。金代元好问有一首《示侄孙伯安》:“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年老辈尊,是老师的一大特色。东汉太学是当时国家最高学府,位于洛阳城南开阳门外,就在如今的佃庄镇太学村附近。太学的教学人员通称博士,上岗条件曾有一条是年龄不小于50岁。
老师还有很多别称,夫子、师傅、师父、先生、讲郎、教授……看名称不难发现:那会儿的老师都是男的。没女的吗?有,先秦时期就有了,叫女师,又称师氏。
女师即古代掌管教养贵族女子的女教师,比如宋玉在《神女赋》中提及“顾女师,命太傅”,李善注曰:“古者皆有女师,教以妇德,今神女亦有教也。”《诗经·周南·葛覃》中有“言告师氏”,这里的师也是女师,即“妇人五十无子,出而不复嫁,能以妇道教人者”。
重点来了,女师与老师有本质区别:老师“传道、授业、解惑”,女师则教“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给皇后当老师,教大儒读《汉书》
班昭是东汉史学家班彪的女儿,受家庭影响,年纪轻轻就“博学高才”。她的大哥班固在洛阳埋头著述,耗时20多年,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的主体部分。
班固被害身死时,《汉书》稿本散乱,还有八《表》及《天文志》等尚未完成,汉和帝遂命班昭到洛阳东观藏书阁续写《汉书》,整理、核校散乱的书稿。
《汉书》刚修成时,很多人都读不懂,大儒马融曾“伏于阁下,从昭受读”。马融才高八斗,通晓古今,学识渊博。他教授门徒,常有千人之多,东汉末年的经学家卢植、郑玄都是他的学生。马融跟着班昭学到的阅读知识,想必也春风化雨般地传授给了他的弟子。
班昭教马融,教的是学术知识,她还有个身份,相当于皇室女眷宫庭教师。就在她续写汉书期间,汉和帝曾多次召她入宫,命令皇后和贵人们以老师之礼对待她,跟随她学习,并尊称她为大家(音同姑)。
汉和帝驾崩后,幼子刘隆继位,太后邓绥以“女君”之名亲政,班昭以太后师傅之尊参与政事。由于班昭工作勤勉,她的儿子曹成被封关内侯,官至齐相。班昭七十多岁去世时,皇太后素服哀悼,派使者监办班昭的丧事。
这么好的老师有人不稀罕
女教师班昭的故事被记载在《后汉书》里,女教师李清照的故事,却被藏在了古代文献的夹缝中。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后半生却过得十分不“安”。少女时,她曾在洛阳度过一段美好时光,丈夫赵明诚去世后,她独自在战乱中辗转求生,收藏的书画金石不幸散尽。晚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孤苦一人,“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于是,她给女学生做家庭教师,其中有一个叫韩玉父。
韩玉父一家因战乱举家南迁,定居钱塘(今浙江杭州),她仅有《题漠口铺》一诗存世,序言中写道:“妾本秦人,先大父尝仕,朝乱离落,因家钱塘。儿时,易安居士教以写诗。”
能跟易安居士学写诗何其有幸,竟然有人不稀罕。此事见于陆游为苏瑑(音同赚)写的《夫人孙氏墓志铭》,其中称:“夫人幼有淑质。故赵建康明诚之配李氏,以文辞名家,欲以其学传夫人。时夫人始十余岁,谢不可,曰:‘才藻非女子事也。’”
李清照发现孙姑娘有文学潜力,想将自己所学都传授给她,孙姑娘竟然拒绝了!要搁现在,她爹不得赶紧带她去跟老师道歉,当场拜师?可惜受时代限制,孙姑娘的老爹反而觉得闺女做得很对,立马手书几十个古代烈女故事,教闺女学习如何重义轻生、有节操。李老师啊,这样的学生,您不教也罢。(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杨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