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功元年(公元697年)闰十月,68岁的狄仁杰入为鸾台侍郎、同平章事,第二次拜相。武周晚期,酷吏尽诛,政治宽松,狄仁杰抓紧干了一件大事,从而延续大唐国运。其实,当时劝武则天还政李唐的大臣不少,但后世都说是狄仁杰“一语兴唐”。
神功元年(公元697年)闰十月,68岁的狄仁杰入为鸾台侍郎、同平章事,第二次拜相。武周晚期,酷吏尽诛,政治宽松,狄仁杰抓紧干了一件大事,从而延续大唐国运。其实,当时劝武则天还政李唐的大臣不少,但后世都说是狄仁杰“一语兴唐”。
娄公盛德
在狄仁杰这次入相前,宰相娄师德曾多次给武则天上表推荐他。
娄师德与狄仁杰同龄,他二十岁进士及第,狄仁杰快三十岁明经及第,二人此前在官场上唯一的交集,应该是公元697年六月,武则天派武懿宗、娄师德、狄仁杰分道安抚河北诸州。或许正是在这次共事的过程中,娄师德发现狄仁杰不当宰相太可惜,于是他频频上表,力荐狄仁杰。
史料中说狄仁杰入相后颇为轻视娄师德,屡屡排挤他到外地,武则天有所察觉,就找狄仁杰谈心。“师德贤乎?”“为将能谨守边陲,贤则臣不知。”“师德知人乎?”“臣尝同僚,未闻其知人也。”娄师德擅长打仗,唐高宗曾称赞他文武兼备,狄仁杰对此有所了解,因而推荐他去守边关。至于娄师德是否贤或知人,狄仁杰不知道也正常,毕竟二人共事时间太短,娄师德又藏得太深。《朝野佥载》里说,娄师德“外愚而内敏,表晦而里明”,让人看不透,正是娄师德的高明之处。
狄仁杰未必有意排挤娄师德,但他轻视娄师德的可能性极大。娄师德又高又黑,大半生奋战边关,到了晚年,肥胖,跛脚,走路磨磨蹭蹭,被同事骂“乡巴佬”,他还笑着说:“我不当乡巴佬谁当?”弟弟外出做官,他教弟弟唾面自干:别人把口水吐到你脸上,你擦都不要擦,要任其自行风干。如此外表、言行,难免给人留下窝囊、平庸、没骨气的印象,狄仁杰很可能因此轻视他。
武则天说,“朕之知卿,乃师德所荐”,并命左右取出十许通荐表让狄仁杰看。狄仁杰震惊了,出来后叹道:“娄公盛德!原来他包涵宽容我很久了,他这样的宽容我真是比不上。”
社稷之臣
这时的狄仁杰已是“老臣”,不再像从前那样犯颜直谏,动辄气得皇帝变脸,他现在处事十分从容,说啥都不慌不忙的。
武则天比狄仁杰大六岁,已是年逾古稀,选谁继任皇位,成了她最大的难题。一边是两个儿子(李显、李旦),一边是两个侄子(武承嗣、武三思),武则天举棋不定。前来游说的公卿、百姓(比如洛阳人王庆之)一个接一个,武则天总是“意未决”。
狄仁杰这位老臣,却常常不慌不忙地对武则天打“感情牌”:“太宗文皇帝栉风沐雨,亲冒刀刃箭镞平定天下,传于子孙。高宗将两个儿子托付给陛下,陛下现在却想将国家移交给外姓,岂不是违背天意?”
说到这儿,他开始戳女皇的软肋:“姑侄与母子相比,您说哪个更亲?您要是立儿子,则千秋万岁之后,您配享太庙,承继无穷;要是立侄子,可没听说过侄子当了皇帝还祔祭姑姑于太庙的。”
武则天听得心烦意乱,搪塞道:“这是朕家里的事,你不要参与。”狄仁杰依旧才思敏捷:“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什么事不是陛下家里的事?君主是元首,臣下为四肢,君臣就是一个整体,何况我还凑数当着宰相,哪能不参与呢?”这话听多了,武则天渐渐动摇。
狄仁杰向来不信鬼神,为此竟也会解梦了。一次,武则天梦见“大鹦鹉两翼皆折”,狄仁杰马上说:“武是陛下的姓,两翼是两个儿子,陛下起二子,则两翼振矣!”武则天还梦见下双陆棋总是输,狄仁杰又来解梦:“双陆不胜,是因宫中无太子,这是上天之意,借此告诉陛下,储君之位空的时间太长啦!”
之前契丹反唐,就喊“何不归我庐陵王”的口号,武则天一直耿耿于怀,这下她终于想通了。圣历元年(公元698年)三月末,她让庐陵王李显回到神都洛阳。
那天,武则天“召见仁杰语庐陵事”,狄仁杰说着说着老泪纵横。武则天命人拉开帷帐,让庐陵王出来,说“还尔太子”,然后抚着狄仁杰的背叹道:“卿非朕之臣,是唐社稷之臣!”
挂帅出征
这年八月,突厥反唐,找的借口冠冕堂皇:“我突厥世受李氏恩,闻李氏尽灭,唯两儿在,我今将兵辅立之。”九月十五,李显被立为皇太子。武则天命太子为河北道元帅,名正言顺地讨伐突厥。之前招兵,月余不满千人,听说太子为元帅,“北邙山头皆兵满”。
李显这么弱,怎么领兵打仗?武则天自有办法,她让狄仁杰当副元帅,主持元帅事务,出征那天,女皇亲自为狄公送行。
当初狄仁杰当魏州刺史,让百姓都回家种田,自己一人抵挡契丹,结果契丹吓得根本没来。这回,突厥直接跑了,狄仁杰带领十万大军,连个影子都没追上。(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杨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