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了,通了……”看着血液在导管中循环流动,曾权(化名)不停小声嘟囔着,憔悴的脸上有了一丝笑意。
王俊霞(右)为患者手术
“通了,通了……”看着血液在导管中循环流动,曾权(化名)不停小声嘟囔着,憔悴的脸上有了一丝笑意。
在河科大一附院景华院区肾脏内科二病区,科主任王俊霞带领团队为他成功实施了下肢大隐静脉—胫后动脉内瘘成形术,解决了维持血液透析的血管通路被堵问题,开辟了新的“生命线”。
血液透析“生命线”被卡,他命悬一线
王俊霞清楚地记得曾权入院时的场景,“他蜷缩在病床上,看起来瘦弱不堪,蜡黄的脸上写满了无助”。
曾权59岁,19年前被确诊为尿毒症后,只能通过血液透析治疗维持生命。他先后在当地医院做了左前臂和右前臂动静脉内瘘成形术,也就是用于维持血液透析的血管通路。
几年前,曾权的左前臂和右前臂动静脉内瘘均被堵塞,且无法再次开通,便在右侧颈内静脉置入带有涤纶套的透析导管维持透析。3个多月前,这根透析导管也出现了功能不良,屡次血管通路手术失败后,曾权命悬一线。
几天前,在朋友的推荐下,他慕名来到了河科大一附院景华院区肾脏内科二病区就医。
建立血液透析血管通道,自体动静脉内瘘是首选
血液透析是肾功能衰竭患者主要的肾脏功能替代治疗方法。所谓血管通路,指的是为进行血液透析建立的通道,也被称为患者血液透析的“生命线”。
王俊霞介绍,血管通路有自体动静脉内瘘、长期透析导管、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等,其中,自体动静脉内瘘具有通畅率高、感染率低等优点,通常是首选。自体动静脉内瘘术是一种血管吻合外科手术,即将身体相对浅表的动脉和邻近的静脉进行吻合,形成一个动静脉内瘘,为血液透析治疗提供充足的血液。
“临床常用的吻合血管是上肢靠近腕部的桡动脉和头静脉,相对浅表,有利于穿刺引血。”王俊霞说,经过检查,曾权的双上肢血管手术条件极差,已无法再建立合适的血管通路,只能选择手术难度高的下肢或其他部位。
王俊霞带领团队仔细评估了曾权的血管情况,并制定了详细手术方案,为曾权实施了下肢大隐静脉—胫后动脉内瘘成形术。术后,超声评估显示:血管通畅,满足透析要求。
血管通路技术水平迈上新台阶,多方位解决通路难题
“目前,省内能够独立开展此项手术的医院很少。”王俊霞表示,下肢血管通路技术解决了上肢血管资源耗竭的问题,且花费少,患者将来还可以做下肢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为血液透析患者重建“生命线”提供了新的选择。
该项手术的实施,标志着河科大一附院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技术水平迈上了新台阶,有能力多方位解决血液透析患者的各种通路难题。(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崔宏远 通讯员 肖利珍 王静 许鹏鸽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