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电影《长安三万里》中描述的不同,在历史上,李白因站错队锒铛入狱,老友高适置若罔闻,未施援手,搞得“诗仙”失望透顶,直言“兄弟尚路人,吾心安所从”。
李白的粉丝因此对高适很有意见,指责他见死不救、功利、现实。
但若叫杜甫的粉丝来说,高适可是个有情有义的大好人啊!杜甫落魄之时,高适倾囊相助,生动诠释了人间自有真情在。
同是好哥们儿,高适为何厚此薄彼?
患难见真情
杜甫在洛阳的姑妈家长大,像他周围的河南人一样厚道。虽然命运坎坷,但他始终不忘初心,真诚坦荡。
公元744年,杜甫和李白在洛阳一见如故,携手去找好哥们儿高适,三人骑马同游河洛,结为挚友。
杜甫酷爱写诗。他崇拜李白的才华,欣赏李白的真性情。
安史之乱爆发后,知交零落,各自天涯。杜甫知道李白天真率性,萦记他的安危,为李白写了许多首诗。
公元757年,李白被当成反贼的同伙投入大牢,命悬一线。幸得高官郭子仪等人帮腔求情,唐肃宗才网开一面,将李白流放夜郎(西南边境)。
平日里围着李白转的那些人缄默不语,唯有杜甫勇敢地站出来,作《梦李白二首》《天末怀李白》,为李白鸣不平。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心疼李白哥哥!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你们这些坏人嫉妒李白!
此时,杜甫与李白已经十几年未见,但这份真挚的友情芬芳如故。
天涯喜相见
对待高适,杜甫也是一片真心。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先是北上秦州(今甘肃境内)避乱,后来几经辗转,又携妻带子南下漂泊,靠着好友们的帮扶在成都浣花溪畔落下脚来。
那些年,杜甫寄人篱下,艰难求生,一家老小吃不饱,穿不暖,日子很苦。即便如此,他仍忧国忧民,悲悯众生,盼望“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仍惦念老朋友,常常写诗问候。
早在高适跟着大将哥舒翰闯荡河西时,杜甫就常给他写诗寄信,字里行间都是对朋友的关怀和鼓励。高适事业有成,杜甫没有一丝妒忌,马上点赞、喝彩——虽然我活得很失败,但只要朋友你获得成功,我就感到高兴!
公元758年春,皇帝听信谗言,将高适撵到东都洛阳,让他任太子少詹事,坐冷板凳。高适甚是愁闷,幸有杜甫与他诗信往来,略可宽慰。
官场人心复杂,尔虞我诈,与杜甫这份单纯明朗、不掺利益的友谊让高适感到舒心。
公元759年,蜀中动乱,高适重获重用,相继出任蜀州刺史、彭州刺史;公元761年,又改任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
史载,高适常到杜甫草堂做客,送米送菜又送钱,接济杜老弟。
老友久别重逢,杜甫欢喜异常,感叹“行色秋将晚,交情老更亲”。彼此知根知底的两个人,三杯两盏下肚,敞开心扉,互相倾吐平日里不足为外人道的酸甜苦辣,“天涯喜相见,披豁对吾真”,说不完的知心话。
年已花甲的高适,写了一首《人日寄杜二拾遗》,感怀人生的种种遗憾:“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今夕复何夕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杜甫感激高适的接济,也理解对方在李白落难之时的身不由己。
时光匆匆催人老,命运让昔日携手同游的三人天各一方。
公元759年,关中大旱,朝廷大赦天下,李白重获自由,写下千古名篇《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公元762年,唐肃宗驾崩,唐代宗上台,永王被平反,“诗仙”李白魂归明月,告别人间。同年冬,唐军收复中原。
杜甫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写道,他“漫卷诗书喜欲狂”“便下襄阳向洛阳”,一路上“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然而,因种种原因,他终被困在南方,一直未能回归故乡。
公元770年,穷困潦倒的“诗圣”在一条小船上去世。
高适是三人之中混得最好的。公元764年,功勋卓著的他奉旨还京,进封渤海县侯,成了唐代唯一因军功而封侯的诗人。次年离世。
往事终成云烟。是非功过任人评说,李、杜、高同游河洛的快乐时光定格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谁也无法抹去。(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张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