铲币古时称“布钱”、“布币”,是商周时期的青铜铸币,今人因其形似农具铲而将它命名为铲币。铲币经历了原始布、空首布、平首布三个发展阶段,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被废止。在洛阳北窑西周墓地和偃师、伊川等地发现的西周原始布,对研究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及货币起源都具有重要意义。而在洛阳地区出土的空首布,种类之丰、数量之多在全国首屈一指。
|
在伊川县白元乡富留店村出土的春秋时期空首布,币面铸有“壬午”字。 |
|
三批窖藏货币 研究价值很高
在币面上铸字,是我国古代金属铸币的一般特征。在洛阳地区出土的空首布,种类、数量繁多,特别是币面上的铸字内容也颇为丰富,在全国首屈一指。
蔡运章介绍,据初步统计,空首布上的字有210多种,可分为数字、干支、吉语、地名等。但因这些字多为单字,所以很难判定它们的确切含义。
1970年12月,在伊川县白元乡富留店村出土一瓮空首布,共计753枚。从存放空首布的陶瓮器型和纹饰看,该陶瓮应为春秋时期器物,而空首布的埋藏年代也应在这一时期。这批空首布币面上的铸字内容较为丰富,币面上的“壬午”、“弃”、“臣”、“喜”、“利”等十多种文字,在以往发现的空首布币面上未曾见过,这一发现为研究我国古代货币文字提供了新资料。这些文字笔画多细直、字体较草,与当时钟鼎礼器上保守而庄重的文字判然有别,有可能是当时民间使用的俗体字。
除了这批空首布,洛阳地区发现的空首布还有两批。1966年10月,瀍河回族区瀍河回族乡马坡村群众捐献了在孟津县后海资村(今孟津县朝阳镇朝阳村)出土的空首布72枚。1971年3月,文物工作者在新安县磁涧镇尤彰村发现401枚春秋时期空首布。这些空首布都存放于陶罐或器皿中。
铲币的流通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中,洛阳不仅是当时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繁华的商业中心。这三批空首布的出土地点,与当时洛阳的商业发展有密切关系。”蔡运章说,当时伊川是洛阳通往南阳的门户,新安是洛阳通往关中的故道,孟津是洛阳北渡黄河的渡口,在这些重要的交通要道上窖藏货币,也反映了历史事实。
(记者 李迎博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