铲币古时称“布钱”、“布币”,是商周时期的青铜铸币,今人因其形似农具铲而将它命名为铲币。铲币经历了原始布、空首布、平首布三个发展阶段,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被废止。在洛阳北窑西周墓地和偃师、伊川等地发现的西周原始布,对研究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及货币起源都具有重要意义。而在洛阳地区出土的空首布,种类之丰、数量之多在全国首屈一指。
|
在伊川县白元乡富留店村出土的春秋时期空首布,币面铸有文字,左为“祝”,右为“壬午”。 |
|
经历三种形态 走向精巧成熟
铲币经历了原始布、空首布、平首布三个发展阶段。一路演变而来,铲币的体形逐渐变得轻巧,更便于流通,其表面也开始铸有文字,意义更加丰富。
原始布是铲币的最早形态,商代中晚期,在农业经济发达的黄河中游地区开始应用。后来,它在长期的商品交换过程中逐渐演变为货币。在洛阳北窑西周墓地和偃师、伊川等地发现的西周原始布,不仅为研究古代农业生产工具提供了新资料,而且对研究我国古代货币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空首布是春秋战国时期铸行于周、晋、魏、韩等国的青铜铸币,由原始布演变而来,因柄上有一较长的锲形銎(qióng,斧子上安柄的孔),中空可以插柄,故称为“空首布”。洛阳地区出土的空首布,主要见于东周王城遗址及东周墓葬,还有伊川、新安、孟津等地。
平首布是战国时期铸行于周、晋、燕、中山等国的青铜铸币,形制源于空首布,但通体小于空首布,重量也较轻。由于工艺改进和简化,其布首改为扁平状,故称“平首布”。平首布的表面都有文字,系地名或地名加其他文字,然其用意目前尚不明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