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咖啡”“社区+潮玩”“社区+民宿”……如今,在洛阳一些十五分钟便民生活圈内涌现出形式多样的社区经济。不同于开在商场的连锁品牌店,这些“小而美”的店铺隐匿在社区中,投资金额不高,但更注重产品品质、服务质量。
“社区+咖啡”“社区+潮玩”“社区+民宿”……如今,在洛阳一些十五分钟便民生活圈内涌现出形式多样的社区经济。不同于开在商场的连锁品牌店,这些“小而美”的店铺隐匿在社区中,投资金额不高,但更注重产品品质、服务质量。
洛阳社区经济发展现状如何?商业模式、服务质量等与群众需求是否匹配?日前,洛报融媒记者通过走访调查,带您了解这片熟悉而陌生的经济新蓝海。
社区经济让消费者重回“附近”
快递小哥骑着电动车在社区里穿梭,社区居民在菜摊前低头挑选蔬菜。17日上午10时许,居民周玉婷刚买完菜,就在洛阳市涧西区长二社区咖啡店门前坐着,休闲地喝上了柠檬茶。
稍坐休息后,周玉婷又预订了下午3时的冰美式。“大商场的服务员会有距离感,而且现场还要等,社区里的店主打交道都很亲切,像家人一样,买完东西顺便聊聊天,这是我喜欢在家门口买东西的一个重要原因。”她说。
无独有偶。家住涧西区重二社区的李国庆,每天也享受着社区经济的便利。
“老板,明天送菜稍微晚一点儿,我早上要出去一趟。9点以后吧!”“没问题。”在3-23街坊的果蔬铺店主经营着一家客户微信群,每天晚上8时,客户们会把第二天的需求告诉店主:老三样西红柿、黄瓜、鲜面条,今天加份冬瓜……店主慢慢与很多顾客成了朋友。
洛报融媒记者在长二社区采集了百位城市居民的消费数据,其中,“在社区周边1公里范围之内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在10%-30%”的群众达到了35%,占比在30%-60%的达到了25%。家门口“最后一公里”的社区消费圈,成为城市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互动性让社区经济更有人情味
从社区内的小商铺、小吃店,到社区商业街,社区成为城市日新月异发展的“记录者”。社区商业更注重消费者的体验感,将社交+情感融入社区中,通过为群众提供更便捷、更多元的服务,“圈地”引流,打造社会消费的“新黄金地带”。
位于瀍河区北大街社区的咖啡旅馆,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店在小红书收获了许多外地好评。苏翰然是一位“90后”,部队退伍后,他看准了洛阳的文旅热度,把自家民房改造后,在社区经营了一家旅馆。
“我做的是回头客,借着十字街的热度,旅馆的生意还不错。”苏翰然说,2022年,他在社区“闹中取静”开了这家咖啡旅馆。店铺是简约风,黑白搭配让这家“小而美”的旅馆别有一番情调。一楼的咖啡顾客多是街坊邻居。傍晚时分,大家会聚在这里,品品咖啡,聊聊家常。小店咖啡做的是口味,更是人情味。
两年时间,这间坐落在市井之间的社区小店有了一批老顾客,还有很多外地游客慕名而来。
洛报融媒记者观察发现,儿童托管、宠物寄养、美容健身、教育培训、家政服务、洗车维修、菜鸟驿站……这些业态在洛阳十五分钟便民生活圈内基本体现。社区经济的业态随着需求的增加正在日渐多元,服务模式日趋完善。
社区经济带来更高质量的生活品质
此前,在商务部等13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中,“社区经济”概念收获了市场关注。在该赛道内,洛阳市积极探索新的路径与增长动力,为社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调查表明,对比过去,洛阳居民对社区服务功能的要求已从基本的“居住+采购”,转变为“居住+采购+社交+智能”。居民对多元化、高品质的社区服务需求,也对社区经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比品牌连锁店,社区经济更具有本地化元素,更容易把附近社区的‘居民’当作个体来对待,消费者反馈的建议能更快被执行,社区店店主从而能根据消费者感受量身打造一套消费模式。”洛阳师范学院社会学家安锋说。
洛阳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洛阳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十五分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未来将联合生活服务平台、连锁品牌企业,深入开展餐饮、便利店、家政、蔬菜零售、美容等生活服务业数字化升级,培育数字化商圈、商场和便利店;鼓励采取“企业运营+社区管理”融合建设模式,充分发挥社区经济“小消费、大市场”的内在潜力,完善功能布局、提升市场化运营能力、推动社区经济升级。(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贾臻 通讯员 乔安新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