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一大早,偃师区缑氏镇夫子庙村村民王磊走进自己负责的小麦育种田,察看麦苗生长情况:“这里种的是我们培育5年多的‘偃高162号’,明年3月通过省级评定后,未来有可能大规模推广。”
【党的二十大报告摘登】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昨日一大早,偃师区缑氏镇夫子庙村村民王磊走进自己负责的小麦育种田,察看麦苗生长情况:“这里种的是我们培育5年多的‘偃高162号’,明年3月通过省级评定后,未来有可能大规模推广。”
35岁的王磊是远近闻名的育种专家,也是河南金高种业有限公司的总经理。2011年,从警察院校毕业后,他原本有机会“跳”出农门,可看到爷爷王建涛、父亲王冠东在麦田中为育种奔波的身影,他斟酌再三选择回到家乡。“我爷爷今年75岁,他26岁就开始研究小麦种子,曾被评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全国种植劳动模范、洛阳市劳动模范,主导培育的‘偃高1号’小麦良种推广突破百万亩。”王磊对爷爷、父亲所取得的成绩深感自豪,在他看来,自己有责任把这份事业传承下去。
小麦育种,专业知识是基础。非科班出身的王磊,在父辈研究的基础上苦学农业技术,利用各种机会到洛阳市农科所、河南省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拜师学艺,把育种专业的理论课程一点点“啃”了下来。“种子被誉为农业的‘芯片’,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得硬着头皮走下去。”王磊说。
育种是个辛苦活儿,一个小麦新品种培育成功的背后,是育种人员大约10年的辛勤付出。“干我们这行,失败是常态,成功是幸运。”王磊说,新品种培育的第一年,往往只能选出十几粒合格的种子,但只要找对方向、坚持下去,此后每年收获的种子可能呈几何级数倍增,获得良种的概率也会随之大幅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别的窍门,只能扎根麦田,在一茬茬的麦苗、麦穗里优中选优。
11年来,王磊带领团队共培育出5个“偃高”系列小麦新品种,推广面积达5000万亩,助力小麦增产25亿公斤。辛苦培育的小麦良种,如何推广得更快一些,让更多农民受益?王磊结合父辈的经验,探索出一条“繁推一体化”的产业之路,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农户从种粮转变为繁育小麦种子。“我们跟农户签订繁育订单,从种到收全程提供技术服务,收获后高价回收,大伙儿的种地积极性一下就上来了。”王磊说,一些在外工作的年轻人看到收益,也果断辞掉工作返乡种地。
37岁的偃师区高龙镇大屯村村民杨平就是种植大户之一。去年,他返乡承包200亩地种植小麦良种,今年每亩土地毛收入就达到了2300元。目前,与金高种业合作的农户已有3000多户,年繁育小麦种子在2万亩以上。
今年上半年,王磊几乎天天奔波在安徽、河南的小麦推广繁育示范区,进行灌浆期管理的调研和技术指导。麦收时节,“偃高”系列小麦品种在我省多地和陕西、江苏、安徽、湖北等地区传来丰收喜讯,不少地区的亩产甚至达到了800公斤。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有信心帮咱农民把地种得更好。”王磊说,他正在筹划建设面积200亩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总库容达到1500万公斤的种子仓库和覆盖4万亩高标准农田的种子基地,争取走好现代化生物育种技术之路,培育出适应性更强、产量更高、品质更好的小麦品种。(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智慧 通讯员 王雷)
|